公告啟事
尚卿歡迎您的閱覽,並敬告讀友:本部落格內之文章及圖片均為版主原創,凡任何形式轉載、引用、打印,商​​業出版,皆需經本人書面同意。 版主郵箱:zsq@zengshi.net

目前分類:曾氏源考 (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古老遙遠的四千多前,有一個曾經存在於世上一千五百多年的國度,【鄫國】,這個國度對於現今的每個人都是那麼的陌生、那麼地遙不可及,可是這個【鄫國】對於我們曾氏而言是多麼地密不可分,就讓我們透過以下的研究與探討來揭開這個鄫國的神秘面紗。



        首先,我們先從【曾】與【鄫】的字音字形來探討:就字音而言,【曾】與【鄫】為同音,讀音皆為ㄗㄥ,再看漢朝許慎編著《說文解字》釋曰:鄫,姒姓國,在東海,從邑,曾聲。《詞源》釋曰:【鄫】,國名,姒姓,春秋時為莒滅,今山東蒼山縣境內。西晉《杜預注》:鄫國,今瑯琊鄫縣。《康熙字典》釋曰:說文,姒姓國,在東海。春秋·僖十四年使鄫子來朝。鄫國,今琅邪鄫縣。《辭海》釋曰:【鄫】同【曾】,古國名,姒姓,今山東蒼山縣西北,公元前567年為莒所滅。《王力-古漢語字典》釋曰:【鄫】,周諸侯國。春秋滅於莒,後屬齊,隋唐設鄫州,故址在今山東棗莊市東南。《漢語大字典》與《漢典》釋【鄫】同《王力-古漢語字典》之說明。若以西洋文拼音分為臺灣(Tseng)、中國大陸(Zeng)、香港(Tsang)、印尼(Tjan),雖然拼音不同,但讀音是相當接近的。就字形而言,【曾】與【鄫】這兩字差別在於邑旁(即【阝】旁),【曾】為【鄫】演變而來,關係密不可分。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蘭溪譜序



吾曾自鄫去邑為曾氏,教傳始至萊蕪侯,郕國公父子,而武地之族,遂盛于山東西漢之未,國公十五世孫,據不仕新莽,舉族眾千餘人南遷,以避之散處諸郡,而據乃家盧陵之吉陽鄉,今吾郡數邑之曾,多其後也。蘭溪之曾氏,其先諱珪者,由陽折居吾龍潭,由龍潭分居,今蘭溪當家之時,登名仕版者,絡繹聯芳,與吾龍潭濟美,而聲聞常相通厥後族各蕃衍支分派別,不能盡合,因各自為譜,以尊其所出,而統其族屬,傳之子孫,亦譜所謂近親者,詳畧之意也。蘭溪之譜作于先之彥者,距壹百二十年,克明軰,卻將舊譜重修之,以增其未偹而補所其所鈬,克明因貢祖至京師,特舊謁予徵言,以冠諸首予按其世系,與吾族同出一源于先祖丞,丞生珪、舊、畧,吾族珪之後,蘭溪曾亦珪之後也。予以克明世次相班,有同族之好、兄弟之義,雖窮達分途烏可無言,以後之夫族必有譜,所以明世系、別尊卑、篤思義,有關于世道至重矧。吾曾氏實出先賢之冑、詩書文獻之澤,至今未泯。子孫繩繩彌遠益盛,其可不知所重乎!若克明莫為于前,雖美弗彰;莫為于後,雖盛弗傳。吾聞蘭後俊多穎異,當納之於學,精勵舉業,他日科甲樹勳,當時克繼前脩,斯其上也。否,則亦不失為賢人君子矣!然,則無愧乎先賢之後。蘭溪之族有以高出他姓之右,而吾族亦有光焉。子歸續修譜牒,固其能事,教育子孫尤今日之急務也。吾深念一本之故,乃拳拳以是屬望焉。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義陽逸叟曾公墓誌銘                           南宋丞相文天祥撰



    公諱珏,字天錫,號義陽逸叟,天祥外王父也。天祥不肖,賴公教誨。由記事以來,周旋三十年,於公無所不知。蓋至於其處死生之變,然後知他日觀公者未盡,而公誠有大過人者焉。嗚呼異哉!公性颕悟,志不樂凡近。讀書百家,雖​​涉獵靡不通達。所自得往往於佛老氏。其見之服行,敬恭神天。一言動不輕,口本禦肉。月常十四五,對人敷闡玄寂,四座輒悚然傾聴。最後遇異人與語,幾欲棄人間事,求長生之術。年踰六十,始聞正學,恍然自失。死生之說,鬼神之情狀,講探幽眇,頓改吾意。
     既臥疾,服藥外無所問,戒左右勿以巫祝從事,間祈禳厭勝,揜(即掩)公不知。公覺輒撫床怒呼,病日久,骨立如束,聲吐精爽不變,冀猶足支歲月。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載自中國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政府網站


 


曾令霞:曾子故里在嘉祥,毋容置疑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轉載自中國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政府網站


 


沈效敏:曾子故裏在嘉祥,鐵證如山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氏族譜序



曾氏先出扵鄫,鄫則曾氏之始封也。春秋時并於莒,子孫折散在魯者,自別為曾氏。晢、參、元、西始名扵洙泗,厥後曆漢唐千有餘載,晦而罕有聞者。唐僖宗光啟間,王潮由光州固始趨閩,中原士民避亂者皆徙叺從,曾氏亦隨遷扵漳、泉、福之間,子孫因家焉。則團練公之裔,魯公之所自出也。曆五代三世,仕閩迨我朝混一區宇端拱間,以文章魁天下,實自楚公始,兄弟後先繼登巍科,族之寢廣宧遊日蕃,母亦先世積德餘慶至此,而益顯乎?余與魯公同政府有年,每事訪諮扵公,而公亦愛余之意甚篤。一日出曾氏諸圖示余,囑為序引偶。閱諸譜已有
仁宗皇帝勅題首簡矣,余不文何能為頌,然亦弗敢諉也。竊觀司馬遷史記,班孟堅稱其文直事囗後世威信,其為史家之宗者, 叺遷之編年記傳實錄無遺故也。然國史家乘名雖不同,而其體則一。魯公去團練公已九世矣,因溯其本源,數其後裔鱗次相承與史之編年無異。而列祖之懿德勳名曆為傳記,班班有條,與史之紀傳如出一轍,班孟堅叺文直事囗稱遷之善扵史,余亦以是而擬曾氏之善扵譜也。雖然猶未也,今日之譜,余之所及見如是,至於後日繼是譜而為,余所不及見者,猶繩繩未艾也。昔唐李栖筠者,正直扵建中貞元之間,子孫若吉甫、德裕,相繼為唐名相,人皆以為栖筠善德之報,今觀楚公高才雄文,嘖嘖有聲,曆宧四十餘年,雖志不大伸,初不肯詭隨扵人。視栖筠大為過之,而魯公事君忠事親孝,接人以愛利物叺仁,乃余之素所備見者。孫若孝寬、孝純輩俱登囗仕悉,謙畢恪慎無間扵寒士素風。子孫之多賢,若又邁出吉甫、德裕之儔,以是而卜曾氏之譜,緒宧遊寧有窮,即後乎!纂修是譜者,幸有無窮之奕葉,則親親之意當曆萬世,而一日也扵是乎敘。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宋仁宗皇帝禦勅題曾氏族譜序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所以載世系、表名行、識忠孝,貽厥子孫,傳無窮也。曾氏之譜,乃魯公修之,世系名行,備載無遺,公名昭四海。業光兩朝,盡心報國,可謂忠于君矣!能保宗祀,以膺永封,可謂孝於親矣!其忠其孝,譜內俱記芳猷;允文允武,錄中備揚貞烈。使後為人臣為人子者,當於曾氏譜中求之矣。曾氏之子若孫,尤宜益勵厥志,勉旃忠孝,以求無黍於爾祖。則其譜之傳,庶永久而無替。欽哉!


   旨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吉水老年人中至今還流傳著【曾家黃金三百兩,只買吉水讀書聲】的故事。


故事說的是,西漢末年王莽專權,據公不仕王莽,領全族二千人自山東南下渡長江,避於豫章郡,家江西廬陵縣吉陽鄉(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東漢時,為褒獎據公忠於漢室,贈送曾家三百兩黃金,據公用此三百兩黃金修建書院供吉水後人讀書。(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據公追封吉陽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陽郡主,劉氏封吉陽郡一品夫人。)


吉水從此讀書之風日盛,在曆史上也曾出現過一門三進士、隔河兩都堂、五里三狀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的人文盛況,享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武城曾氏族譜序



我族發源姒氏,封國於鄫,至世子巫奔魯去邑為曾,為受姓之始。傳至先賢萊蕪侯祖暨宗聖公祖,父賢子聖,受業孔門,繼往聖之道統,開來學之津梁,後先輝映,久甲於天下矣!曆朝以來,寵錫之隆,不一而足,迄今疊沐皇仁,世官有襲,差傜有免,為之子孫者,亦幸生聖人後與有榮施也。第褒卹孔優而真贗不辨,則非其後者冒而宗之,為其後者軼而屈之,不唯於聖裔綿衍多淆,亦甚無以仰副聖朝崇儒重道、隆賢卹後之至意也。則譜諜之宜修,詎弗重哉!閱我族舊譜,自宗聖十五派孫漢關內侯據公,不事新室,挈族南遷,至唐禦史大夫慶公生二子,長偉次駢,分東南兩宗。偉公後知州芝公徙楚,即前請翰博南宗房祖;駢公後質粹公應詔歸東,世襲翰博,即我東宗房祖。嘉慶間,餘先祖注蠃公與南宗雩台公,彙核詳明,考真截偽,雖子姓之散處星羅棋布,罔不分支派別,有條而不紊焉。甲午秋,乞假南下,與南宗興槎伯仲,踵先人之舊跡,以重新之合列省譜系,詳昕自來,推所自及。仰者雖譖必錄,疑者雖盛必鉅。其間理學、文章、德行、治績、忠孝、節義,代有聞人,特加筆載,既確且詳。俾後之人,競慕闡揚,用伸激勸,非淺鮮也。夫禮莫大於尊祖敬宗,而譜莫重於存真杜冒。予小子恂愗,謬膺國家寵命,主鬯廟庭,統屬海內曾氏於斯,固責有攸歸,況我族家史更異齊民。邇蒙各大上憲,不次通飭,必須東宗核蓋鈐記,南宗恭將世宗皇帝欽賜省身念祖四字圖章逐頁蓋核,並蒙衍聖公府核蓋紫印,方為嫡派,準請優免,庶混冒祛,而聖裔清也。烏呼!收族於廟而宗廟嚴,收族於譜而子孫秩。牒第告成,尊卑分而昭穆序。具思親念祖之心者,有不動其仁孝之得而鼓舞於篤親追遠者乎?有不生其親愛之心而勃發於興仁興讓者乎?有不期於日省勉其忠恕而盡心於誠正修齊者乎!茲值東歸,聊敘數語,以開其端。凡我宗人,同譜共族,敬所尊,愛所親,追蹤芳躅,以血脈而傳道脈焉,是所厚望也!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吉陽曾氏舊譜序


族之有譜,欲人知所出也。知所出,則知尊其祖矣!尊其祖,則知敬其身也。而修德立行,自不容于不勉矣!若徒以姓氏昭穆辨親疏,是則異同焉耳矣!廬陵曾氏為吉陽望族,宗英叔潛,曾氏之彥,吾沙溪水村張氏之倩者。一日,持其譜請序,按其先世,乃出于夏禹之後,自帝傳及少康,封其子曲烈于鄫國,至春秋莒人滅鄫,大始祖巫公遂奔魯,去鄫邑旁為曾姓。其後有曰夭、曰阜,為三家宰。曰點、曰參,為孔門高弟,俱不願仕,退居武城,著書立言,大學、孝經傳之無窮,垂教萬世。參封郕國公配享文廟,而九世孫曰樂,封山蔭縣都鄉亭侯;又十五世孫曰據,不仕新莽,避地居江西省于廬陵之吉陽鄉,其後散居于虔、撫、臨、建、袁、韶、交、廣諸州,皆此吉陽之分也。自唐曆宋四百餘年,而本枝益繁,科第儒業,代不乏人,謂非先世流光德厚之報乎!餘觀吉陽之族,詩書簪纓,實推吉陽為貴。而叔潛之志于譜,殆將以明其世、而不妄其所出,則于尊祖敬親之道,自有得于聖門篤實之學矣!嗚呼!世降俗偷,慕華失實,拜汾陽之墓者有之,祖帝王之世者有之,上誣其先,內欺其心,于作譜之初意,背馳甚矣!曾氏其勉之乎!叔潛于予有連姻之雅,則于茲譜也,烏可吝而不序。


                                   宋翰林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知制誥充國史館修撰   歐陽修序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曾氏族譜序
                      
   自魏晉以來,至唐最尚門閥,故以譜諜為重。近世此事寢廢,餘每為之浩歎。今觀義平曾氏支譜,源于西昌之文溪,派于廬陵之望石。心田自宋興以來,衣冠燦然,蓋發于寶佑戊午年,解者每所舉于鄉藩者,十有八人;又精究科賢良者九,而特科恩封世賞拜爵者又二十餘人。盛哉!可覩矣!自晉以智力持世,功利起家為有道所忌,傳不數世。惟詩書之澤,綿綿延延,愈久愈不墜。赫赫而蹶,孰與循循而至者哉!天下之理,可久者必可尤,曾氏之傳,代有人焉,其將有尤者必以其時可矣。


                   宋度宗鹹淳八年壬申臘月官太師太傅太保             文天祥撰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石碑文


一九九八年村前開大池塘,挖出一塊石碑《奉憲嚴禁》,學恩與秉初伯父等洗刷後錄其​​碑文,現載之如下,供後人考古、尋宗之用。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昭穆亦稱字輩或字派,也就是輩序。昭穆為我國以命名來區分輩份的一種獨特文化習俗,其意義用來標明輩份排定宗族長幼結構,區分宗族內部的長幼親疏關係,曾氏統一通用的字派為武城字派,因武城字派採用清聖祖仁黃帝(康熙)所賜欽定名派,亦稱聖裔字派


清聖祖仁黃帝(康熙)賜聖裔 孔、曾、顏、孟 四姓統一共用的欽定名派,暨聖裔字派:


曾氏自六十三派標定開始使用聖裔字派,起於‘弘’字,因避乾隆帝諱(弘曆),故而將弘改為宏;另避六十一派大宗曾繼祖諱,亦將繼改為紀。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錦、瑞、永、錫、世、緒、昌】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謹遵開派,便數典也。自明奉旨世襲以來,譜均以宗聖為壹派。凡算子孫若幹代數均從此起,自此以上溯至封鄫之曲烈,計五十八代,另圖於前,號曰  譜源。茲敬守之,不敢有易,以便數典。凡數代數,要連本身,查五服圖便知。


繪具像圖,興觀感也。漢光和元年戊午,我宗聖固同奉敕畫於七十二子之中。唐開元八年庚申,又奉敕畫像坐於十哲之次。雍正七年己酉,奉旨選內務府匠人到東,用脫胎之法,敬謹裝塑嘉祥各廟。寧鄉府第,歷均有像。茲譜悉照舊圖,不敢更易。


譜聯東南,重宗子也。十五代關內侯據,由山東遷吉陽。迨傳禦史大夫慶,生二子,長偉、次駢。嘉靖間詔嫡守墓,次支駢後質粹,因長推讓,歸嘉祥,即今世襲翰博紀璉之祖,為東宗;長支偉後知州芝,徒寧鄉,即前請翰博衍詠之祖,為南宗。疊經移詳,諮奏有案,餘族繁衍,譜各分修。每支冠東南兩房者,重大宗也。恪守譜鵠,明去取也。吾譜之修,八代煒、十九代譚均尚書也,前後筆系於漢。廿九代興、卅二代誼,作唐譜。卅九代上柱國輝、東宮史耀,始敘而作吳譜。四十、四十九等代著作郎匪,推官朝陽秘書少監渙,作宋譜。侍郎晞顏、五十壹代也,翰林巽申、五十二代也,作元譜。續新譜者,狀元棨、解元鼎,五十五代也。匯真譜者,例選教諭絟、知南平縣嵩,五十八代也,各修於前。寺丞結盤、六十壹代也,翰博泰東、六十三代也,合修於後,此明譜也。康熙間,六十四代、我祖州同吉庵公,又續之。查尚書譚譜十餘代,以上旁支最詳,地名亦古。明時諸公,將地名而易,今收旁支而附嫡,匯海內各譜而總之,真盡美矣。嘉靖間,奏請翰博,奉旨稱為真正明白。嘉慶間,山東撫部院陳衍聖公府均據東宗申請諮復:宗聖老譜,盡在南宗。湖南巴撫憲準,因諮部稱,南宗譜本,實足憑信。是吾譜為壹族之準的矣。即鵠也。其餘各有房譜,以此繩之。合則收,否則去,毋使兩歧,真假莫別,致笑方家。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