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系族譜為暫定版本,並非最終版本,隨時都在更新.......



請參考==>最新修正稿




蕉嶺裕振公派下啟滄公西山戶英超房世系族譜(宗聖公~53派)


武城派輩序:(63派標定使用)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紀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1派參公--


字子輿,山東費縣南武城人。生於周敬王十五年丙申年、魯定公五年(公元前五零五年)十月十二日,卒於周考王六年丙午年(公元前四三五年),享年七十一歲,葬於濟寧州嘉祥縣南四十里,武山西南玄寨山之麓。配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子三:元、申、華。
十六歲於楚國奉父命就學於孔子,小孔子四十六歲,《說苑》(立本)記其「衣敝衣以耕」。
曾參稟性率直且魯莽,乃立志「日三省其身」。
《孔子家語》(六本)載,曾因耕作誤斷瓜根為父曾點杖打幾乎送命,孔子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故小杖則受,大杖當逃,責其未逃致令其父背不義惡名,曾參聞後乃登門謝師領教。
曾參至孝,奉養其後母,常一夜五起,亦不離親一夕宿於外。
《孟子》(離婁上)載,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
《孟子》(盡心下)載,曾點嗜食羊棗,曾點逝後,曾參終生不忍食,而為表敬重母親,對於名稱不美的街道(勝母之閭)則不走。
《禮記》載,曾點卒時,曾參淚如滴泉,水漿不入七日,以後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曾任官於莒、齊。
《韓詩外傳》載,父母逝後,曾至楚國任官,五十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就。傳學孔伋(子思),述《大學》,著《孝經》,主張仁與孝,認為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




2派元公--


字子元,仕於魯國,配高陽氏,生子一:西。同葬嘉祥縣南武山。繼娶侯氏,生子一:中。居於魯城曲阜,其後堂號魯國。
弟 曾申 為費國季昭子季孫強家臣,一說《左傳》係 曾申 根據費國季氏史記《春秋》所撰。




3派西公--


字子照,生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丁酉年(公元前四四四年),
卒於周烈王七年壬子年(公元前三六九年),享年七十五歲。後世追封鎮江侯。配左氏,生長子一:欽。繼娶諸葛氏,生子二:鐸、錫。
幼從其父 曾申 學《詩經》,仕於魯國。
周威烈王元年(前四二五年),見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於魏國西河,
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




4派欽公--


字子敬,官都檢大夫(都檢吏),配穀梁氏,生長子一:。
繼娶周氏,生子二:莊、筐。欽公與二室同葬嘉祥縣富春坪。




5派公--


字若得,配卜氏,生長子一:羨。繼娶歐陽氏,生子一:美。
官徐州刺史,封平海侯。葬富山。




6派羨公--


字學餘,配繆氏,生子一:遐。官撫州都提點、平陽徐州刺史,葬嘉祥縣武山。




7派 遐公--


字子盛,配言氏,生子二:煒、盈。官陜邑太守、揚州刺史。葬嘉祥縣武山西向。次子 盈,官至東陽太傅。




8派 煒公--


字子美,生於周赧王四十一年丁亥年(公元前二七四年)十月二十八日,卒於西漢惠帝六年壬子年(公元前一八九年),享年八十五歲。配郯氏,生子一:樂。官至西漢朝工部尚書、尚書令。葬嘉祥縣南武城祖山。




9派 樂公--


字訓韶,配周氏,生長子一:浼。繼娶洪氏,生子一:況。官山陰縣令有功,西漢封都鄉侯。葬東山麓。歐陽修〈與曾鞏論氏族書〉質曾樂名不見於史書年表。




10派 浼公--


官西漢東陽太守、上谷太尉。配伏氏,合葬東山麓。生子二:旃、光。次子 光 之後裔 子枋 家長沙。




11派 旃公--


字伸勤(仲功),官西漢中壘校尉、冀州太守,太子東宮使。配鄢氏。葬武山西。生子一:嘉。




12派 嘉公--


配鄭氏,繼娶歐陽氏。官西漢安縣主簿。葬伴父。生子二:寶、。




13派 寶公--


字惟善,配歐陽氏,生長子一:埮。繼娶王氏,生子二:堭、。官西漢武威太守、車騎侍郎,葬武山西向。




14派 埮公--


官西漢提舉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車騎侍郎,西漢封都鄉亭侯。配鄔氏,夫婦合葬武山西向。生子二:據、援。




15派 據公--


生於西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四二年)正月初七日,配陳氏,繼娶劉氏,劉氏為漢宗室。官冀州御史、諫議大夫。生子二:闡、瑒。
西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八年)有功加封關內侯,西漢平帝封都鄉侯。為官清廉,遵循宗聖學說,嚴於律己,剛正不阿。
因恥事王莽,於新始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十一月十一日,年五十三歲時,集合全族二千人自山東南下渡長江,避於豫章郡,家豫章郡廬陵縣吉陽鄉(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復遷至豫章郡廬陵縣鶯遷鄉,卒與陳氏合葬於豫章郡廬陵縣仁壽鄉(今江西省吉安市)。
東漢明帝永平六年(公元六十三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陽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陽郡主,劉氏封吉陽郡一品夫人。公為江右吉陽房祖,此為蕉嶺曾氏第一遷。
歐陽修(與曾鞏論氏族書)質曾據名不見於史書年表。




16派 闡公--


配文氏,生長子一:植。繼娶王氏,生子三:懋、楫、橫。夫婦合葬豫章郡廬陵縣吉陽鄉(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




17派 植公--


字植賜,配李氏,生長子一:燿。繼娶蕭氏,生子二:炯、炳。官東漢諫議大夫,葬豫章郡廬陵縣仁壽鄉南向(今江西省吉安市)。




18派 燿公--


一名耀、曜、萬,配胡氏,生長子一:培。繼娶文氏,生子一:城。東漢光武帝官諫議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葬豫章郡廬陵縣吉陽鄉祖山趾南(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




19派 培公--


字本固,配陳氏,同葬豫章郡廬陵縣南籔坪(今江西省吉安市),生長子一:德。繼娶張氏,葬魚山,生子二:行、徴。




20派 德公--


葬豫章郡廬陵縣仁壽鄉南向(今江西省吉安市)。配董氏,葬夫所趾南。生子二:珣、珍。




21派 珣公--


字貴紋,三國魏時官中郎將官,葬廬陵郡仁壽鄉南向(今江西省吉安市)。配朱氏,生子二:渙、震忽。次子 震忽 立韶州房。




22派 渙公--


一名煥,西晉封景陽侯。配劉氏,夫婦合葬廬陵郡仁壽鄉上查南向(今江西省吉安市)。生子二:梓、曜。




23派 梓公--


字伯埼,配丁氏,葬廬陵郡仁壽鄉南向(今江西省吉安市)。生子一:勰。




24派 勰公--


字思協,生於西晉武帝太康八年(公元二八七年)二月二十五日,配文氏,官鎮南司馬。卒於東晉哀帝興寧二年(三年),夫妻合葬於荊田鄉斧形山。生子一:端。
《晉書》卷七載:東晉成帝咸和三年(公元三二八年)九月,於廣州擊破前交州刺史張璉叛軍。




25派 端公--


一名端仁,字正冀,配胡氏。生子二:鉉、鋐(道始)。次子 鋐(道始) 官梁朝車騎將軍。




26派 鉉公--


字道遠,官梁朝大司馬。配蕭氏,葬廬陵郡仁壽鄉(今江西省吉安市)。生子一:海。




27派 海公--


一名炅,字海道,官黃門侍郎、襄州錄事參軍。配楊氏,夫妻合葬廬陵郡仁壽鄉上查(今江西省吉安市)。生子二:璜、琦。




28派 璜公--


配謝氏,合葬廬陵郡仁壽鄉(今江西省吉安市)。生子二:興、田。




29派 興公--


字兆發,配張氏,生長子一:隆。繼娶羅氏(熊氏),生子二:陳、陂。夫妻合葬於荊田鄉斧形山。唐太宗貞觀六年(公元六三三年)閏八月十八日,中書令溫彥博、太子舍人、吏部尚書高士廉奏請制定《氏族志》,命曾氏定譜,曾氏唐譜自 興 始。




30派 隆公--


字迪惠,配宋氏,合葬上羅浣。生子一:鈞。




31派 鈞公--


字洪舉,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公元五九七年),卒於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六五零年)。官至唐給事中。配王氏,夫妻合葬於荊田鄉斧形山。生子一:謀。




32派 謀公--


字以忠,配高氏,合葬廬陵郡仁壽鄉趾南(今江西省吉安市)。生子二:丕、丞。




33派 丞公--


一名巹,自廬陵郡吉陽鄉上黎堡(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徙螺絲嶺凹宅后里小崤凹大中坑,再遷永豐,為永豐房祖。官至唐司徒、司空兼尚書令。配何氏,夫妻合葬石獅嶺上窯岰蜘蛛形。繼娶羅氏,葬廬州吉水蘆荻塘寅向。生子三:珪、舊、略。




34派 珪公--


字子玉,配蕭氏,唐朝封魯郡開國公,仍居廬陵郡吉陽鄉(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
生子五:寬、綽、豐、暉、隱。




34派 舊公--


字惟人,生於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七四二年),唐代宗大曆十一年(公元七七六年)進士。配王氏,繼娶趙氏,夫妻合葬中義鄉銀櫃嶺。三娶呂氏。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上柱國魯郡開國公。生子三:宥、儣、德。
唐憲宗元和二年(公元八零七年)由吉州吉陽鄉(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徙永豐縣雲蓋鄉望仙里角陂大坑(今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望仙鄉),為南豐房始祖,此為蕉嶺曾氏第二遷。堂號魯國堂,號曰:「東魯傳京府,南豐修治家」。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八三零年)封魯郡柱國公。贈太尉。




35派 暉公--


字廣州,配楊氏,生子二:國傑、幗俊。次子 幗俊 出為 儣 子。




35派 儣公--


名彬,號起潛,貢元,配羅氏,夫妻合葬帶上兩金扛水形。無後,撫珪公第四子暉公之次子 幗俊 為子




36派 幗俊公--


名雋,字孝敘,行小三郎,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進士。配嚴氏,葬台嶺屋後。繼娶張氏,葬山灣高坑辰向。三娶吳氏,葬田堆上庚向。官兗州太守,歸隱中圃莊舍榜種菊坡,後名知府坵。錢塘羅隱撰記,葬於源蛇形,觀性寺後台嶺下黃家舍仙人踏足形。生子三:萬、千、彜。




37派 萬公--


字持盈,行五郎,配何氏,贅樵罔何盛翁女,繼娶楊氏,三娶李氏,同葬浚源院門樹下亥向。官唐朝鎮南將軍,與二十四派勰名熏相將。以南康逸士名。以軍功賜田虔化縣(寧都)清泰鄉四都鎬源村千畝而家焉。與妻叔何德捨浚源田九十三石魚塘山地及老鴉崗井頭二地莊基,創浚源院。宋元祐年後為避金,浚源院駐院乃改觀性寺。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及明神宗萬曆年虹房裔孫為之立碑記事。生子三:泳、淵、沂。




38派 沂公--


字期達(期大),行十三郎,官唐朝豐城令,累贈光祿大夫。葬望仙里荊田岰吳宅後虎形寅山申向(今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望仙鄉)。配楊氏,生長子一:蟠(撫為泳子),葬田堆上坤向。繼娶王氏,籍湖坪,王宜尉女,封寧德夫人,葬黃沙拖螺江蛇形坤向,生子二:蟾、虹。參子 虹 遷徒 虔州寧都鎬源上村。




39派 蟾公--


字可大,配戴氏,籍花坑,繼娶卜氏,夫妻同葬南雄界下雄雞鼓翼已向。官唐朝金紫光祿大夫、國子祭酒,封魯國大夫,徙虔州西門,為西門房祖。生子五:洪祥、洪立、中立、中美、中彥。




40派 中彥公--


字宗俊,官唐通直郎,葬福建汀州府城外南山文殊古剎後。配吳氏,葬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翠華山已向,生子三:美、良、俊。因唐僖宗乾符年間黃巢之亂一度返寧都鎬源,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虔州陷落,中彥公自虔州西門遷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石壁下柑欖村(橄欖樹村),為蕉嶺曾氏第三遷。長子 美,未同父中彥遷寧化,徙江西臨江新淦縣。次子 良 衍江西石城縣石壁下。參子 俊 衍福建寧化。寧化西北有高山隔絕贛南戰事。石壁正位於福建寧化與江西石城交界之站嶺隘東,為閩贛要道,兼為墟場。




41派 美公--


字道高,行念三郎,徙江西臨江新淦縣,配李氏,同葬江西臨江新淦縣玉荀山午向。生子二:庭、洸。




42派 庭公--


字舞云,行少一郎,葬新淦縣玉荀山午向。配李氏,籍安福江背,葬江西臨江新淦縣小廬山午向。一譜葬伴夫左。生子一:澄




43派 澄公--


字定江,行十三郎,配李氏,生子一:權。自江西臨江新淦縣遷徙至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石壁下柑欖村(橄欖樹村),即歸其曾祖父 中彥公住所。




44派 權公--


字惟勤,行太二郎,配劉氏,同葬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金鉤形已向,生子三:益甫、益用、益角。




45派 益甫公--


字三友,行端七郎,葬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金鉤形已向,配古氏,葬伴姑左配,生子二:攸、作。




46派 攸公--


字同福,行三十七郎,配李氏,同葬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蛇形已向,生子一:繼球。




47派 繼球公--


字磬鳴,配李氏,同葬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生子一:蓮。




48派 蓮公--


字青九,行三十四郎,配劉氏,同葬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石壁下柑欖村(橄欖樹村)後向,生子二:問忱、問悅。




49派 問忱公--


字信甫,行少三郎,配王氏,同葬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玉筍山,生子三:茂森、茂林、茂材。




50派 茂森公--


字瑞琪,配王氏,同葬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生子三:百淐、自淐、允淐。




51派 允淐公--


字信洵,行念七郎,配萬氏,同葬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石壁村後榕樹園,生子二:紋光、紋先。




52派 紋光公--


字彩奇,行少三郎,配李氏,同葬福建汀州寧化縣懷德鄉馬墩下石壁村後,生子三:裕懷、裕振、裕輪。




53派 裕振公--


字玉鳴、念二郎,嘉應開派始祖,南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甲午科進士,官安慶府池州督糧使,奉政大夫,尊為嘉應曾氏開基祖,立裕振公派。長媳聶氏依風水師劉江東建議,將裕振公婆自福建路汀州寧化縣遷葬於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高思溪口大坪上湖面坐北向南(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高思鎮嵩山上溪口),山形為臥豬暴兜,一名黃龍出洞南向,裕振公、陳氏婆並葬,明朝壬午年重修築白墳竪碑、金埕異甕以花盤覆之。配陳氏,生子二:天秩、天禎。




 



附註:
(1)元史  卷六十二‧志第十四  地理五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爲路三十、府一、州二,屬州二十六,屬縣一百四十三。(本省陸站一百八十處,水站八十二處。)

福建閩海道肅政廉訪司。

汀州路,(下。)唐開福、撫二州山洞置州,治新羅,後改臨汀郡,又仍爲汀州。宋隸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升爲汀州路。戶四萬一千四百二十三,口二十三萬八千一百二十七。領司一、縣六。(本路屯田二百二十五頃。)

縣六長汀,(中。倚郭。)寧化,(中。)清流,(下。)蓮城,(下。)上杭,(下。)武平。(下。)

(2)元史  卷六十二‧志第十四  地理五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一十八、州九,屬州十三,屬縣七十八。(本省馬站八十五處,水站六十九處。)

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

吉安路,(上。)唐為吉州,又為廬陵郡。宋升為上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總管府,置錄事司,領一司、八縣。元貞元年,吉水、安福、太和、永新四縣升州,改吉州爲吉安路。戶四十四萬四千八十三,口二百二十二萬四百一十五。領司一、縣五、州四。(大德二年,吉、贛立屯田。)

縣五廬陵,(上。倚郭。)永豐,(上。)萬安,(中。)龍泉,(中。)永寧。(下。至順間,分永新州立。)

州四吉水州,(中。)舊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安福州,(中。)唐初以縣置潁州,後廢,復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太和州,(下。)唐初置南平州,後廢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永新州,(下。)唐為縣。元元貞元年升州。

(3)元史  卷六十二‧志第十四  地理五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一十八、州九,屬州十三,屬縣七十八。(本省馬站八十五處,水站六十九處。)

江西湖東道肅政廉訪司

贛州路,(上。)唐初為虔州,又為南康郡,又仍為虔州。宋改贛州。元至元十四年,升贛州路總管府。十五年,設錄事司,領一司、十縣,隸江西省。二十四年,併龍南入信豐,安遠入會昌。大德元年,寧都、會昌二縣升州,割瑞金隸會昌。至大三年,復置龍南、安遠二縣,屬寧都。戶七萬一千二百八十七,口二十八萬五千一百四十八。領司一、縣五、州二。州領三縣。(本路屯田五百二十餘頃。)

寧都州,(下。)唐為縣。元大德元年,升寧都州。領二縣:龍南,(下。至元二十四年,並入信豐縣。至大三年復置。)安遠。(下。至元二十四年,省入會昌縣。至大三年復置。)

會昌州,(下。)本雩都地。唐屬虔州。宋升縣之九州鎮為會昌縣,復升為軍。元大德元年,升會昌州。領一縣:瑞金。(下。舊屬虔州,大德元年來屬。)

(4)元史  卷六十二‧志第十四  地理五
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一十八、州九,屬州十三,屬縣七十八。(本省馬站八十五處,水站六十九處。)

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

梅州,(下。)唐為程鄉縣,屬潮州。五代南漢置敬州。宋改梅州。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六年,置總管府。二十三年,改為散州。戶二千四百七十八,口一萬四千八百六十五。領縣一:程鄉。

(5)明史  卷四十三‧志第十九  地理四
江西 禹貢揚州之域。元置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治龍興路。)太祖壬寅年正月因之。(正月治吉安府。二月還治洪都。)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江西都衞。(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衞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佈政使司。領府十三,州一,縣七十七。(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有奇。)北至九江,與江南、湖廣界。東至玉山,與浙江界。南至安遠,(與福建、廣東界。西至永寧,與湖廣界。)距南京一千五百二十里,京師四千一百七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弘治四年,戶一百三十六萬三千六百二十九,口六百五十四萬九千八百。萬曆六年,戶一百三十四萬一千五,口五百八十五萬九千二十六。

吉安府(元吉安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為府。領縣九。東北距布政司五百九十里。

廬陵(倚。北有螺山,南有神岡山,兩山相望,贛江經其下。又北經城東,又北經虎口石,流入峽江縣,為清江。南有富田、西有井岡、西南有敖城三巡檢司。)

吉水(府東北。元吉水州。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東有東山。北有王嶺。又東北有吉文水,贛水之支流。北有白沙巡檢司,遷縣西北三曲灘上,仍故名。)

(6)明史  卷四十三‧志第十九  地理四
江西 禹貢揚州之域。元置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治龍興路。)太祖壬寅年正月因之。(正月治吉安府。二月還治洪都。)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江西都衞。(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衞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佈政使司。領府十三,州一,縣七十七。(為里九千九百五十六有奇。)北至九江,與江南、湖廣界。東至玉山,與浙江界。南至安遠,(與福建、廣東界。西至永寧,與湖廣界。)距南京一千五百二十里,京師四千一百七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口八百九十八萬二千四百八十二。弘治四年,戶一百三十六萬三千六百二十九,口六百五十四萬九千八百。萬曆六年,戶一百三十四萬一千五,口五百八十五萬九千二十六。

贛州府元贛州路,屬江西行省。太祖乙巳年為府。)領縣十二。西北距布政司一千一百八十里。

會昌(府東,少南。元會昌州,洪武初降為縣。南有四望山,下有羊角水隘。北有湘洪水,卽貢水,西北流,會雩水。南有湘鄉寨、北有承鄉鎮二巡檢司。又西有河口巡檢司,後廢。)

安遠(府南。元屬寧都州,洪武初改屬府。西有安遠水,亦曰廉水,流入會昌縣之貢水。又南有三百坑水,下流入廣東龍川縣。西北有板口巡檢司。)

寧都(府東北。元寧都州,洪武初降為縣。西北有金精山。北有梅嶺。南有寧都水,與散水、篔簹、曲陽、黃沙、長樂五水合,又東北有虔化水,下流俱入於雩水。又有梅川水,出梅嶺,下流亦經雩都縣入貢水。東南有下河寨巡檢司。)

(7)明史  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一  地理六
廣東 禹貢揚州之域及揚州徼外。元置廣東道宣慰使司,(治廣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又置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治雷州路。)屬湖廣行中書省。洪武二年三月以海北海南道屬廣西行中書省。四月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六月以海南海北道所領竝屬焉。四年十一月置廣東都衞。(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衞為廣東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直隸州一,屬州七,縣七十五。(為里四千二十八。)北至五嶺,(與江西界。)東至潮州,(與福建界。)西至欽州,(與廣西界。)南至瓊海。距南京四千三百里,京師七千八百三十五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六十七萬五千五百九十九,口三百萬七千九百三十二。弘治四年,戶四十六萬七千三百九十,口一百八十一萬七千三百八十四。萬曆六年,戶五十三萬七百一十二,口五百四萬六百五十五。

潮州府(元潮州路,屬廣東道宣慰司。)洪武二年為府。領縣十一。西距布政司千一百九十里。

程鄉(府西北。元梅州治此,直隸廣東道。洪武二年四月,州廢來屬。南有梅溪,卽興亭江之下流,一名惡溪,西北有程江合焉。西有太平鄉巡檢司,治梅塘堡,後遷縣西北石鎮村旁。東南有豐順鄉巡檢司,本在縣西北平遠縣界,後遷松口市。)

鎮平(府北。本平遠縣石窟巡檢司,崇禎六年改為縣,析程鄉縣地益之。西有石窟溪,下流入於程江。東有藍坊巡檢司,自石窟司遷治,更名。)

平遠(府西北。嘉靖四十一年五月以程鄉縣豪居都之林子營置,析福建之武平、上杭,江西之安遠,惠州府之興寧四縣地益之,屬江西贛州府。四十二年正月還三縣割地,止以興寧程鄉地置縣,來屬。)

(8)吉水暨現今江西省吉安市
==>古稱廬陵、吉州
==>春秋戰國時期先後隸屬吳、越、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設置廬陵縣,隸屬九江郡
==>漢朝改隸屬豫章郡
==>東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孫策將廬陵縣從豫章郡分離,提升設置為廬陵郡。
==>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將廬陵郡改為吉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回為廬陵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又改為吉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再次改為廬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再改為吉州。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吉州改設置為吉州路總管府
==>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吉州路總管府更名為吉安路,「吉安」之名自此始。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廢吉安路,設置吉安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吉安府,設置為廬陵縣,直接隸屬於江西省。
==>民國3年(公元1914年)設置廬陵道,廬陵縣改稱為吉安縣,隸屬於廬陵道。
==>民國15年(公元1926年)廢廬陵道,改隸屬江西省。。
==>民國21年(公元1932年)改隸屬第九行政區公署。
==>民國28年(公元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為第三行政區。
==>民國38年(公元1949年)吉安縣改為吉安分區。9月將吉安分區改為吉安專區,隸屬於贛西南行政區。
==>公元1951年7月廢贛西南行政區,改隸屬江西省。
==>公元1968年5月吉安專區改稱為井岡山地區。。
==>公元1979年7月又將井岡山地區改稱為吉安地區。
==>公元2000年5月11日撤銷吉安地區和縣級吉安市,設立地級吉安市,原縣級吉安市改設吉州、青原兩個市轄區。


參考資料:
(1)《武城曾氏重修族譜》
(2)《武城曾氏族譜序》---宗聖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勅授文林郎七十一代孫 宗子曾紀瑚序
(3)《吉陽曾氏舊譜序》---宋翰林學士尚書、吏部郎中、知制誥充國史館修撰 歐陽修序
(4)《蘭溪譜序》
(5)《曾氏族譜序》---唐太宗貞觀四年中書舍人 溫彥博 撰。唐朝中央設有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省為三省之首,中書省首長為中書令、副首長為中書侍郎,中書舍人僅次於侍郎,掌呈進章奏、撰作詔誥、委任出使之事。尚書‧禹貢》
(6)《曾氏總譜客家曾氏源流》
(7)《宗聖公祠》---屏東縣政府文化局出版(公元2001年)
(8)《元史》
(9)《明史》
(10)清朝《會昌縣誌》
(11)清朝《贛州府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