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 漁樵耕讀 之文章



    3、時來運轉成大業


    曾國藩及其湘軍的命運發生轉機是在1860年5月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打垮之後。


    洪秀全定都天京後,清軍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其任務一為阻止太平軍東下,一為封鎖太平天國北面交通。當時清廷對此寄以厚望。不幸的是,江北大營於1858年被擊潰,不到兩年,江南大營也覆沒了,這使清王朝殘存的最後一點希望也徹底破滅了。舉目四望,咸豐帝手中無可用之將,也沒有可用之兵,再也組織不起來像樣的國家軍隊,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曾國藩及其湘軍,盼望他們來替他解危救困。曾國藩及其湘軍出頭的日子終於來了。


    就在江南大營覆滅後一個月,曾國藩被賞加兵部尚書銜,署理兩江總督。兩個月後,又實授兩江總督,並奉命擔任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其後,湘軍隨即攻陷了安慶,使整個戰局發生了逆轉,將戰爭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可惜的是,曾國藩已無法向已病死承德的鹹豐帝證明他的要權是有道理的了。


    咸豐帝死後,曾國藩一度十分惶恐。沒想到這慈禧太后還真有眼光,對他十分信任,而且還破格任用,命他再節制浙江軍務。這樣,曾國藩統轄的省份達到了4個,即江蘇、安徽、江西和浙江,終於可以不用看別人的臉色而按照自己的意志來行事了。曾國藩隨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開闢餉源,積極自籌軍餉。其次,整頓轄區吏治,想方設法撤換那些不稱職的官員,而代之以自己的部屬或幕僚。第三,興辦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槍砲,改善湘軍的武器裝備。


    在曾國藩的精心經營下,湘軍的實力大增。據龍盛運先生研究,到1863年,光曾國藩直轄的湘軍就多達12萬人,加上李鴻章的淮軍7萬多人以及左宗棠、沈葆楨、李續宜等所率領的湘軍,湘軍的總兵力超過40萬,並還保持著不斷增加的態勢。而1860年至1863年間,湘軍人物被任為督撫的也多達17人24人次。


    在軍事部署方面,從1862年起,曾國藩實施了三路進兵的戰略,對太平軍發起全面進攻。一路由曾國荃率湘軍主力進兵南京;一路由左宗棠率部進攻浙江;一路由李鴻章率新組建的淮軍馳援上海,進攻蘇南。另有楊岳斌、彭玉麟率水師沿江而下,主要配合曾國荃攻打南京。在湘淮軍的猛烈進攻下,太平軍節節敗退,蘇南戰場和浙江戰場相繼崩潰。圍攻天京的曾國荃部也加強了對天京的攻勢,1864年7月19日,湘軍破城而入。經過10年苦戰,歷盡波折的湘軍,終於摧毀了太平天國政權,達到了鼎盛時期。


    我們試想一下,最高當政者的最低限度和要求是什麼?是維持政權的存在,是政權的鞏固與完整。而當時的當國者恰恰在這一問題上遇到了嚴重威脅。解除這一嚴重威脅的是誰呢?是曾國藩等一班書生領著的一批山農,這在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曾國藩和他的湘軍做卻到了,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四、湘軍是如何輻射四方,完美收官的?


    在摧毀太平天國政權的前後,湘軍還扮演著滅火隊的角色,苦苦支撐著行將傾覆的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從1864年破天京,撲滅太平天國政權,至1895年牛莊之役,可以看作湘軍歷史的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既有肅清太平軍餘部、平定各省起義的任務,又有抵禦外侮,進行反侵略的任務。


    1、肅清太平軍餘部的戰爭。天京陷落後,太平軍餘部黃文金、李世賢、汪海洋等在湘軍的追擊壓迫下,轉移至福建、廣東。同治四年,左宗棠督率各軍四面圍攻,連獲大勝,十二月,太平軍餘部被湘軍肅清。


    2、平定各省起義的戰爭。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失敗後,全國各地的其他農民起義軍仍頗為活躍,湘軍除作部分裁撤外,又奉命前往各有關省份作戰,主要有對捻軍的戰爭,對四川藍大順、李短搭起義軍的戰爭,對貴州苗民起義的戰爭,與雲南迴民起義軍的戰爭和對西北迴民起義軍的戰爭。


    3、抵抗外國侵略的戰爭。 19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戰爭基本結束,外國帝國主義又連續發動了對我國的侵略戰爭。作為清朝依賴的一支武裝力量,湘軍又先後應命出師,參加了各次反抗外國侵略的戰爭。主要有收復新疆的戰爭、抗擊法國侵略的戰爭和甲午之役抗擊日軍侵略的戰爭。其中尢以左宗棠、劉錦棠收復新疆最為光彩奪目。


    新疆自古為我國領土。同治三年,新疆各族人民發動起義,中亞浩罕國首領阿古柏乘虛而入,侵占南疆,建立了一個所謂的“哲德沙爾國”,實行殘暴和血腥統治,並得到英、俄兩國的支持。同治十年,沙俄又以種種藉口出兵,侵占伊犁。這樣就使新疆問題變得複雜起來,由國內的反抗與鎮壓鬥爭轉化為侵略與反侵略鬥爭。清朝曾先後命將出師,多年未能收復失地。


    光緒元年(1875),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事,率以湘軍為主力的中國軍隊出兵新疆。新疆地處西北邊陲,遠離內陸,條件艱苦,用兵行軍十分困難。針對這一情況,左宗棠制定了“緩進急戰,先北後南”的戰略方針,並精簡西征部隊,起用年輕有為的湘軍將領劉錦棠為統帥,花了近兩年時間籌集軍餉、採運軍糧、整頓軍隊、改善裝備,完成了收復新疆的作戰準備。


    左宗棠、劉錦棠率西征部隊共80個營約六七萬人,按照先北後南的方針,首先收復了南北疆的交通要衝烏魯木齊,並將附近卡壘一律踏平。至此,北疆除伊犁外,所有敵據點全部克服。但西征部隊卻在此時停止了進攻,因為冬季來臨,大雪封山,不便於軍事行動的開展,當然就只有等待來春再向南疆進軍了。


    1877年開春,西征統帥劉錦棠按既定方針率軍南下,先攻天山隘口南疆門戶達板城,再攻敵巢托克遜,最後攻吐魯番。不及半月即收復三城,為徹底打敗阿古柏創造了條件。西征軍克復吐魯番後繼續西進,從七月至十一月二十九日,劉錦棠率部先後攻克南疆八城(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喀什噶爾、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及附近各鎮,時人譽稱劉為“飛將軍”。至此,被阿古柏侵占12年之久的新疆除俄國占領區外,全部收復。


    左宗棠率軍收復新疆的過程中,還發生了一段插曲和花絮。眼看阿古柏政權搖搖欲墜,面臨覆亡的危險,英國公使威妥瑪找到郭嵩燾說:“中華地大物博,以仁義立國,為什麼容不下小小的阿古柏,非要斬盡殺絕,未免太不人道了吧? ”郭嵩燾將威氏的這一歪論上奏朝廷,朝廷告訴了左宗棠。左宗棠在回复朝廷時,對威氏的這一說法反唇相譏:“貴國信奉天主,到處建教堂,講人道,何不在英倫三島劃塊土地,叫阿古柏立國活命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方啞口無言。


    之後,為收復被俄國侵占的伊犁地區,年近古稀的左宗棠又於1880年輿櫬出關,也就是抬著棺材出了嘉峪關。為什麼這樣子呢?一方面表明決戰的決心,不成功便成仁;另一方面身體不好,在營帳裡面還吐血,也是為自己的後事做準備。輿櫬出關,有力地配合了曾國藩之子曾紀澤與沙俄的外交談判,迫使俄國歸還了伊犁的大部分地區。至此,湘軍收復新疆的戰鬥以勝利結束。


    曾紀澤是19世紀中國官場最早把外語當作進身之階的人。最初的動機是在“天津教案”後,有感於洋人的欺壓,翻譯的播弄,因此立志掌握外國的語言文字。其次是郭嵩燾出使英法,引發了他對外交的興趣。曾紀澤的英語完全是自學的。在長沙、在雙峰,一本字典,兩本教材,從26個字母學起,每天規定課程,開始是讀6句,後來8句、10句。清早起來,一遍遍地練習,出門會客,轎子上,一個人嘰哩咕嚕地練習。後來派充出使英法公使,為維護國家的利益作出了貢獻。


    在收復新疆的過程中,還有一個湖南人功不可沒。我們先來看一首詩:


七絕 恭頌左公西行甘棠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裁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首詩歌頌左宗棠在引兵人疆,立功於萬里絕域期間,更悉心於改善邊陲,發動軍士在天山南北夾道植柳的善舉。於是人們便將這些連綿千里,綠如煒惺的柳樹稱為“左公柳”


    寫這詩的人是誰呢?楊昌濬。這楊昌濬是湘軍的能人,左宗棠的愛將之一,因功升到浙江巡撫。但在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的問題上裁了個大跟頭。左宗棠奏准朝廷起用楊昌濬。楊昌濬一到西北,便表現出卓越的組織才能,把西征軍的糧草準備得十分充足。後來還代理陝甘總督,共同籌劃收復伊犁。伊犁回歸後,楊昌濬和劉錦棠共同辦理善後事宜。


    湘軍收復新疆,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壯舉,足以名垂青史。


    綜上所述,湘軍遠征從咸豐四年(1854)開始,前期十年東征,戰爭主要在大江南北五省展開,後期延續二十多年,戰爭輻射四方。其足跡“則南至交趾,北及承德,東循潮、汀,乃渡海開台灣,西極天山、玉門、大理、永昌,遂度烏孫,水屬長江五千里,擊柝聞於海。 ”從大江南北到西南西北,從東南沿海到中原大地,全國十八行省和邊疆地區都留下了湘軍的足跡和血跡。


    4、湘軍的最後歸屬


    湘軍和淮軍等都屬於勇營,不是經制軍,按照規定事畢即遣散。事實上,在之前即曾進行大規模的裁撤。但由於清軍疲弱,形同虛設,而湘淮軍等勇營戰鬥力較強,“誠為勁旅”,所以清廷不得以採納督撫大員的建議,在裁撤之餘,又保留一部分,屯駐在全國各通都要鎮和險要之地,改稱防軍,取代清軍,擔負起國防軍的作用,擔負起維護清朝統治的重任。


五、湘軍由偏師發展成勁旅的原因有哪些?


    湘軍是鹹豐帝在太平軍勢如破竹的進攻之下,眼看大清江山將要斷送在自己手中的危急時刻,作出興辦團練的決策的,這是一種病急亂投醫式的決策。但就是這一歪打正著之舉,卻成就了曾國藩和他的湘軍。湘軍成功的原因很多,有其對手太平天國自身的致命弱點和政策失誤,有清廷從對湘軍的放任不管到全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湘軍領導階層自身的作為。這裡只就最後一個原因作點說明。


    1、湘軍領導層建立的是一支不同於清朝經制軍八旗和綠營,也不同於其他各地團練武裝的新型軍隊。曾國藩奉旨出山後,針對清軍積弊,明確表示要採明戚繼光的“束武”之法,創建“大團”,即建立一支新型軍隊。具體說來,這支新型軍隊有如下特點:


    第一、盡募山農,油頭滑面,有市井氣、衙門氣的一概不要。以此保證兵源質量。


    第二、帶兵將領必須是有忠義血性的儒生。為此,曾國藩制定四條選將標準,即:“才堪治民”、“不怕死”、“不急急名利”、“耐受辛苦”。並以此為標準,形成帥任將、將擇弁、弁招勇的層層遞選制度。


    第三、講究營製。湘軍營製以隊為基本單位,隊以上分哨立營,一營500人,分為4哨,每哨8隊,冷熱兵器各半,此外再配備長夫180人,負責輜重運輸等任務。這樣,冷熱兵器有機配合,形成了有層次的進攻與防禦層次,而長夫又保證兵勇沒有後顧之憂,可以輕鬆上陣,增強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第四、重視訓練。 “訓”即為政治思想教育,包括軍紀教育、衛道教育和人倫教育等。 “練”為軍事技能教育,主要是武藝、火器和陣法等方面的演練。通過這樣嚴格的訓練,湘軍軍容整齊,紀律嚴明,戰鬥力很強。


    第五、實行厚餉制。清軍的薪餉很低,戰兵每月銀1.5兩,守兵1兩。而湘軍一般的兵勇每月就有4.2兩銀子,比清軍多出數倍,因而能夠吸引農民踴躍入伍,而且能促使他們積極訓練,勇於作戰。


正是由於曾國藩一手打造的湘軍較之清軍有如此多的優越之處,所以它才很快顯露出其強韌剽悍來,並迅速取代清軍,成為鎮壓太平軍的主力。


    2、為百戰艱難之行,準備充分,認識清醒


    曾國藩深知鎮壓太平軍是一項長期、艱鉅的任務,因而他一再強調,編練湘軍必須未雨綢繆,做好充分細緻的準備,“預為東征不歸之計”。他認為求將才、勤操練、精器械最為重要,否則“萬里長征,多費餉項哉!”他還說,編練湘軍事關東征大局,“不得顧朋友之私誼,即君父諭旨所批示,亦有時不敢盡泥也”。


    果然,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當他的得力干將新任安徽巡撫江忠源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向他求救時,曾國藩僅派江忠源之弟江忠浚帶勇1000名赴援,湘軍主力則仍按兵不動。對君父咸豐帝的諭令,曾國藩竟然兩次抗旨不遵,氣得咸豐帝大罵其不知好歹,並撂下狠話:既然你想自擔重任,朕成全你,大話是你說的,你必須盡如所言,辦與朕看!由此可見,大敵當前,面對來自內外的巨大壓力,曾國藩依然能夠沉得住氣,非常理性和認真地“為艱難百戰之行”做準備,這就為湘軍的最終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兩湖作為鞏固的後方基地,為湘軍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湘軍的故鄉湖南,歷任巡撫先後在左宗棠、郭嵩燾、黃冕等的輔佐下,大力整頓吏治,改革財政,以湖南的財力、人力“內清四境,外援五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湖北自咸豐五年三月胡林翼署理巡撫(六年十一月實授)以後,亦成為湘軍的第二個重要後方基地。由於胡氏的苦心經營和與曾國藩的密切配合,使湘軍九江、安慶之役取得勝利,奠定了戰勝太平軍的基礎。


    4、戰略戰術得當


    戰略是指導戰爭全局的計劃和謀略,而戰術是進行戰鬥的原則和方法,兩者相輔相成,對戰爭的成敗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針對太平軍的特點,湘軍領導層作了針鋒相對的戰略部署,即在戰略根本上,要力爭上游,奪回長江的控制權;在戰略實施上,應採取攻勢防禦辦法,穩打穩紮,不急於求成。


    太平軍定都天京後,才發現原來棄守的長江戰略要地如安慶、九江、武昌等對確保天京安危的重要性,於是揮師西征,可為時已晚,湘軍已搶了先機,並笑到了最後。


    湘軍領導層在戰術上也有其突出之處,主要體現在戰前審察機勢、戰時爭取主動、以殲敵為上、圍城打援等方面。而且他們的應變能力也很強,能夠根據不同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戰術。正因為他們善於審時度勢,揚長避短,不斷改進作戰方法,因而湘軍能夠在戰場上逐步確立優勢,最終取得勝利。


六、晚清湘軍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湘軍雖然是雜牌軍,但它卻做成了清朝正規軍無法做成的事情,而且遠遠超過了正規軍所能達到的高度。


    第一、創造了近代中國軍事史上的奇蹟。撲滅了以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為主的各地反清武裝力量,維護和挽救了清王朝的統治,從而也就有了所謂的“同治中興”局面。以致時人有“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之說。此後,湘軍和後起的淮軍等勇營取代清軍,起了國防軍的作用,擔負起了維護清朝統治的重任。這是湘軍所創造的第一個最大而又最直接的奇蹟。


    第二、創造了近代中國政治史上的奇蹟。隨著湘軍的不斷壯大和戰績的日益顯赫,湘軍將帥接二連三地成為封疆大吏。 “中興將帥,什九湖湘。”據統計,湘軍人物中(不包括其幕僚)曾擔任清朝總督巡撫的,先後有25人。至於任布政、按察二使的省級行政官員,提督、總兵等武職大員,則為數更多。從而使清朝高度集中的中央權力下移,形成“內輕外重”和“督撫專權”的局面,對晚清的製度、政局以及社會變遷等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三、創造了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奇蹟。湘軍將帥多為書生亦即讀書人,飽受程朱理學、經世之學並重學風的影響,開啟了近代湖南“心懷天下”、“篤重實踐”和“勇於任事”的風氣,形成了人才輩出的局面。


    第四、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先河。中國的近代化,從經濟上來說就是工業化。湘軍將帥將林則餘、魏源等人提出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大刀闊斧地付諸行動,先是興辦軍事工業,後又興辦民用工業,籌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同時開辦新式學堂,派人出國留學。前前後後搞了三十年。推動了中國早期現代化的起步,為近代中國匯入世界工業文明的大潮作出了貢獻。


    第五、張揚和提升了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質。


    湖湘文化的固有品質有哪些?唐浩明先生認為有四個方面的特點:無須依傍的自我意識;經世致用的功業追求;使氣輕生的熱血性格;倔強霸蠻的任事態度。


    曾氏領導的湘軍集團,前前後後有三四十萬人次的進出,轉戰十餘省,影響之廣,是湖南從來沒有過。於是湖湘文化在最廣大的層面上有了一個質的提升和飛躍。國家、天下、道義等等這些過去只有少數士人關心的話題,開始出現在野老村夫的嘴邊;相應地,原先的獨自意識被提升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意識,向來的功業追求被提升為憂國憂民救世拯時的憂患情懷,天生的使氣輕生的血性被提升到為理想而獻身的犧牲精神,祖傳的霸蠻任事態度被提升為頑強果毅的堅執定力。這裡明顯地有著一個方向的轉移,即由個人轉向群體,由私利轉向公義,由小村落轉向大世界。


    經過這次提升後的湖湘文化,開始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從此,心系天下、敢為人先、憂國憂民、勇於犧牲、頑強果決、定力堅執等等,便成為百餘年來湖湘文化精神的主要內容。


    正因為如此,因而現代軍事學家蔣方震(百里)先生曾由衷地感嘆道:“湘軍,歷史上一奇蹟也。”湘軍所創造的奇蹟很多,我們只是從大的方面作了一些說明,不當之處,敬請批評。謝謝各位!


(2008年暑假,應邀在長沙市民歷史文化遺產講堂講課,本文系當時講稿的主體部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