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中國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政府網站


 


宗聖曾子


第一章  生平與事跡


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生於魯定公五年(周敬王十五年,公元前505年),死於魯悼公三十二年(周考王五年,公元前435年)。出身沒落貴族家庭,少年就參加農業勞動。後從師孔子,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他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並在修身和躬行孝道上頗有建樹。曾子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


第一節  身世和少年時期


曾子的祖先是夏禹的後代。姓姒。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封他的小兒子曲烈於鄫地,建立鄫國。鄫國故址,在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原名“繒邑”,以當地多產絲織品而得名。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鄰近的莒國滅掉鄫國,鄫太子巫無家可歸,在魯國南武城定住下來,以曾為姓。


鄫太子巫的曾孫叫曾點,字皙,他就是曾子的父親,是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曾皙在孔子的學生中屬於狂者,即敢說敢為,不拘小節。曾子的母親上官氏是位勤勞善良的家庭婦女,一生織布、操勞家務,對曾子非常慈愛。曾子的生母去世後,曾皙曾續娶,姓氏不詳。


    曾子是在母親的關愛和父親的嚴教下成長起來的。曾皙對曾子寄予厚望,在曾子六、七歲時,就教他讀書識字,後來又把自己從孔子那裏學來的“六藝”知識傳授給他。據傳說,曾子小時候學習就非常用功。


    曾子從小就是個勤快的孩子,幾歲就開始幫助母親幹家務活。年齡稍長,就跟隨父親下農田勞動。十三、四歲時就獨自到野外打柴。後來又學會了犁地、駕車。


曾子稟性孝順。《琴操》記載,曾子年少的時候,就對父母尊敬親愛。他家境貧寒,靠親自耕作供養父母。曾子到鄭國去,來到一個名叫“勝母裏”的地方,他認為那個名字對母親不敬,非常厭惡,便調轉車繞道而行。(參見《淮南子•說山訓》)


第二節  從師孔子


曾子17歲時,求師於孔子。孔子對曾子的第一印象是“參也魯”,也就是說曾子比較質樸、憨厚。


    曾子學習的最大特點是勤學好問。他說:“君子愛日以學,及時以行,難者弗辟(避),易者弗從。”(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他對遇到的事理千方百計地弄明白,每次在孔子身旁,必然提出問題,凡是吉、凶、軍、嘉的禮儀,常規和權變的方法,總是問個究竟。《禮記》中有篇《曾子問》,記述曾子一次向孔子請教就達40多問。


    曾子不僅善於向老師請教,還善於向師兄們學習,一旦發現自己的看法、做法不妥,就立即認錯改正。在與同學們切磋學問的時候,曾子總是追根求源。


    通過刻苦的學習和實踐,曾子對孔子思想的實質有了深刻的理解。孔子對曾子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時,別的學生不理解。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見《論語•裏仁》)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病故。孔子去世前,把曾子叫到跟前,把孫子孔?常?即子思)托付給曾子。孔子去世後,曾子與同學們一起心喪3年。期間,曾子經常與同學們一起回顧孔子的教導,研究孔子的思想。


第三節  孝事父母


曾子以孝著稱,他不僅在理論上重視孝道,而且在行動上更注重實踐孝道。曾子行孝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是奉養父母。《新語•慎微》記載,曾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孟子•離婁上》記載,“曾子養曾皙,必有酒肉,將撤,必請所與。問有餘?必曰有。”曾子不僅孝順自己的親生父母,對後母也極盡孝道。


    二是牽掛父母。《戰略策•燕策》中說:曾子孝順父母,“義不離親一夕宿於外。”《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有這樣的記載,齊國曾聘請曾子,想讓他擔任卿的官職,他卻不去就職,說:“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


    三是尊敬父母。《說苑•反質》記載曾子“親在,叱叱之聲未嚐至於犬馬。”曾子做什麼事都請示父母,他說:“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專也。”(見《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孟子•盡心上》記載,“曾皙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正象不能隨意稱呼君主和父親的名字一樣,對父母喜歡吃的東西,自己也不能隨便吃。


    四是取悅父母。曾子說:“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誌。”(見《禮記•內則》)在這方麵有個流傳很廣的“耘瓜受杖”的故事:“曾子芸瓜而誤斬其根,曾皙怒,援大杖擊之。曾子仆地,有頃蘇,蹶然而起,進曰:‘曩者參得罪大大,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屏鼓瑟而歌,欲令曾皙聽其歌聲,令知其平也。”(見《說苑•建本》)


五是思念父母。傳說曾子“執親之喪也,水漿不入於口者七曰”。(見《禮記•檀弓上》)為他父親出殯的時候,曾子悲痛萬分。他攀著喪車哭喊,拉喪車的人不忍心,隻得停下來。(見《淮南子•說山訓》)他對母親也同樣思念。有一次他吃生魚,感覺味道很鮮美,因此把它吐了出來。別人問他什麼原因,他說:“母在之日,不知生魚味。今我美,吐之。”從此以後,曾子終生不再吃生魚。(見《孝子傳》)雙親去世以後,“曾子每讀喪禮,泣下沾襟”。(見《屍子》)


第四節  宏仁守誌


曾子和孔子一樣是主張積極參與政治的。孔子之後,曾子勇敢地擔負起推行仁德的重任。


    曾子推行仁德,首先選擇的是入仕為官。為父親守孝3年結束後,曾子便出遊齊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齊國沒有接納他,他又回到魯國。在齊國時他曾拜見政治家晏嬰,探討處世治國之道。


    從齊國回國不久,曾子又到達楚國。楚惠王熱情接待了他,讓他做了高官,曾子決心趁機大幹一番,實現自己的抱負。不久曾子便發現,自己與楚國君臣往往意見不合,自己的抱負難以實現,不到1年便辭職回到魯國。


    曾子37歲時,被費國國君聘請到費國。後來曾子發現費國也不是理想之地,便回歸故裏,再也不尋求做官。


    曾子不再尋求做官之後,特別注重用儒家道德、君子形象來感化影響社會。
    他堅持仁愛,具有廣泛的同情心。《論語•子張》記載,孟孫氏任命陽膚做法官,陽膚向曾子請教。曾子說:“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體現了曾子的愛民思想。


    他堅持道義,具有不苟同權貴的君子品格。《說苑•立節》記載,曾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從事農業勞動,魯國國君派人去贈送給他采邑,曾子不接受,再次前往,還是不接受。國君派去的人說:“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說:“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最終也沒有接受。


    他堅持誠信,老幼無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記載,曾子的妻子去趕集,她的兒子要跟著去。曾妻哄兒子說:“女還,顧反為女殺  。”妻子剛從集市回來,曾子就捉豬準備殺掉。妻子製止說:“特與嬰兒戲耳。”曾子說:“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於是就把豬殺掉了。


他安貧樂道,不為名利所動。《莊子•讓王》記載,“曾子居衛,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


    他具有堅定的信念,任何時候都不動搖。《禮記•檀弓上》記載,子夏死了兒子,哭瞎了眼睛。曾子去慰問他,說:“吾聞之也,朋友喪明則哭之。”曾子哭,子夏也哭。子夏說:“天乎!予之無罪也。”曾子聽後生氣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退而老於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疑女於夫子,爾一罪也。喪爾親,使民未有聞焉,爾二罪也。喪爾子,喪爾明,爾罪三也。而曰女何無罪與!”子夏扔掉手杖下拜,說:“吾過矣,吾過矣!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在子夏十分悲痛的時候,曾子仍毫不留情地指出子夏不遵守禮儀的過錯。


曾子終生按禮製去做,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禮記•檀弓上》講了一個曾子臨終易簀的故事:曾子臥病在床,病情很重。他的學生樂正子春坐在床下,他的兒子曾元、曾申坐在腳旁。有一位童子拿著蠟燭靠邊坐著。童子說:“華而  ,大夫之簀與?”曾子聽到後,現出驚視的樣子,看了一下席子:“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說:“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於旦,請敬易之。”曾子說:“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於是抬起曾子換掉席子,再放回去時,還未放妥,曾子就去世了。


第五節  設教講學


曾子一生從事的主要事業是講學。他從二十三、四歲就開始在其家鄉南武城招收弟子,把從孔子那裏學到的知識傳授給他們。38歲時,受武城大夫所聘,設教於武城。曾子40歲時來到衛國,一待就是10多年,主要工作還是教學。曾子在他年老時,從衛國回到家鄉南武城,繼續設教講學。


    曾子教授學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原原本本地傳授孔子的教導。例如,一次曾子對他的學生子襄講什麼是勇敢,就直接引用孔子的話。他說:“子好勇乎?吾嚐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見《孟子•公孫醜上》)


    曾子教授學生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注意教學相長。《說苑•反質》記載著這樣一件事:公明宣學於曾子,三年不讀書。曾子說:“宣而居參之門,三年不學,何也?”公明宣說:“安敢不學!宣見夫子居宮庭,親在,叱叱之聲未嚐至於犬馬,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見夫子之應賓客,恭儉而不懈惰,宣說之,學而未能。宣安夫子居朝庭,嚴臨下而不毀傷,宣說之,學而未能。宣說此三者,學而未能,宣發敢不學而居夫子之門乎?”曾子離開坐席道歉說:“參不及宣,其學而己!”曾子不擺老師的架子,善於聽取學生的意見,向學生的長處學習。


    曾子教授學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抓住一切機會對學生進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大戴禮記•曾子製言上》記載,曾子有個學生將要到晉國去,對曾子說:“吾無知焉。”曾子說:“何必然!往矣。有知焉謂之友,無知焉謂之主。且夫君子執仁立誌,先行後言,千裏之外皆兄弟。苟是之不為,則雖汝親。庸孰能親汝乎!”曾子臨終時也沒有忘記對學生和自己的兒子進行教導。


曾子70歲去世,葬嘉祥縣城南18公里,南武山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