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在孔學中的地位,很長時間以來未被人們所認識。上承孔子道統,下開思孟學派,這一學術地位,是唐、宋以後才爲一些人所逐步承認。曆代皇帝對曾參的封贈與奉祀情況如下:

唐代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贈為太子少保。此為對曾參贈官之始。

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贈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廟堂。此為曾參配享之始。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參位次,詔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禮部尚書蘇廷頁撰《曾子贊》。

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賜封為郕伯。此為曾參賜爵之始。

五代
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罷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參與七十一子圖形四壁,世稱七十二賢,合計共八十二人。曾參名為七十二弟子之首位,實為“文宣王廟,四壁英賢”,每逢祭祀,面前陳脯、鹽等物以祭。

宋代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時廷臣撰《曾參贊》。

北宋大宗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晉封為瑕丘侯

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瑕丘侯因犯孔子諱,宋徽宗改封為武城侯

北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禦制《曾子像贊》。

南宋鹹淳三年(公元1267年)二月,宋度宗升封為郕國公,配先聖,居正位之西,面東。至此顏、曾、思、孟四配始定。


元代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頒降初獻郕國公樂章。郕國公酌獻、奏《成安之曲》。
初獻郕國公樂章內容是:“心傳忠恕,一以貫之;爰述大學,百世訓彜;惠我光明,遵聞行之;繼聖迪後,是享是宜。”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詔,春秋祭祀先聖,以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為配享。


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郕國宗聖公。此為曾參封聖之始。


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進封顏子為複聖公、曾子為宗聖公、子思子為述聖公、孟子為亞聖公。命詞臣為制,書一代為典,崇敬備至。


明代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頒《釋奠儀節》,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鉶一、籩豆各十、縛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參並頒發祭文。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東巡撫趙璜、巡按李璣奏準,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遠緻祭曾參專廟。嘉靖以後,嘉祥曾參專廟,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兩代均遵循未改。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禮部召集諸大臣議事,一緻認為:人以聖人為至聖,聖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聖,其意以備。今宜于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其四配稱,“複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敕封曾參為宗聖公,並敕封曾參之妻公羊氏爲郕國一品夫人。


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閏三月十六日,清聖祖頒發禦制《宗聖贊》。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書贈宗聖殿匾額“道傳一貫”。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親制《宗聖贊》(勒于碑石),並派官至嘉祥宗聖廟緻祭曾參。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頒發元聖周公及複、宗、述、亞四聖祭器,以備陳設之用,當經山東巡撫專委東昌府同知陳王來赴江南製造。賜宗聖曾子廟:鉶一件、縛十件、簋十件、籩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籩、木匣、餘皆銅器);宗聖:爵三、鉶一、縛二、簋二、籩八、豆八、帛匣一;兩配:各爵一、縛一、簋一、籩四、豆四、帛匣一;兩廡:各三壇、爵三、縛三、簋三、籩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聖夫人殿、啟聖王殿、兩廡,祭器可調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親制祭文,並派官至嘉祥宗聖廟祭祀曾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