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譜系依列表由  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公房西山戶英超房系25世孫  尚卿  整理製作
(1)【嘉應曾氏族譜】清康熙50年(公元1711年)廣東嘉應州鎮平縣手抄族譜
(2)【梅城鳳尾閣曾氏大宗祠祠譜】清雍正11年癸丑(公元1733年)  木活字版
(3)【曾氏祠譜】清嘉慶21年(公元1816年)  木活字版
(4)【曾氏源流大宗譜】清嘉慶25年(公元1820年)  木刻本
(5)【曾氏族譜】臺灣屏東縣手抄本族譜(清朝時期抄本)
(6)【屏東全臺宗聖公祠六大戶派下-曾氏祖譜】民國63年(公元1974年)屏東宗聖公祠刊行 
(7)【曾氏族譜】臺灣屏東縣手抄本族譜(臺灣日據時期抄本)
(8)【新埤鄉志】民國97年(公元2008年)臺灣屏東縣新埤鄉公所出版刊行(南山戶21世曾昭球編著)

======================================================================

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溪公房南山戶世系

 

武城輩序:(63派標定使用)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紀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裕振公派輩序:(52派標定使用)
    仁玉天章海      山水盛景常       富貴由天賜
    承先啟後長      英才宣正義       俊傑紹賢良
    道德傳家寶      文明增國光       平和昭吉慶

1派參—2派元—3派西—4派欽─5派得(無彳旁)—6派羨—7派遐—8派煒—9派樂—10派浼—11派旃—12派嘉—13派寶—14派埮—15派據—16派闡—17派植—18派燿—19派培—20派德—21派珣—22派渙—23派梓—24派勰—25派端—26派鉉—27派海—28派璜—29派興—30派隆—31派鈞—32派謀—33派丞—34派舊—35派儣—36派幗俊—37派萬—38派沂—39派蟾—40派中彥—41派美—42派庭—43派澄—44派權—45派益甫—46派攸—47派繼球—48派蓮—49派問忱—50派茂森—51派允淐—52派紋光

 

53派裕振公(1世)(玉)--紋光之次子,字玉鳴,念二郎,生於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歲次辛未年正月初七辰時(嘉定為南宋寧宗之第四個年號),卒於南宋,官至南宋奉政大夫,尊為嘉應曾氏開基祖,立裕振公派。配陳氏,生子二:天秩、天禎。

(註)裕振公留有一詩
元宋交加闘龍蛇      目擊干戈亂如麻
兒孫若問我來處      寧化石壁是我家

(註)忽必烈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蒙哥逝世後的汗位爭戰中,忽必烈擊敗其弟阿里不哥,並改年號"至元"。==>此時還只是蒙古國,還不是"元朝"
(註)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國號"大元"。==>此時才有"元朝"
(註)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張弘範發動崖山海戰,滅亡南宋。元朝至此統一全天下。
==>此時"南宋"滅亡

 

54派天秩公(2世)(天)--裕振公之長子,諱 政,行十郎,生於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歲次乙未年九月十四日卯時(端平為南宋理宗之年號),奉直大夫,官大理寺評事,卒於南宋。配聶氏,生子四:啟源、啟溪、啟滄、啟海。

(註)元仁宗皇慶二年(公元1313年)下詔開科取士,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正式實行科舉制度。==>此為元朝第一次實行科舉。

(註)大理寺是中國古代掌管刑獄的中央審判機關,「理」為中國古代對法官的稱呼。北齊最早在中央設大理寺,隋、唐、宋、明、清皆在中央設有大理寺,唯獨【元朝】沒有大理寺這個機關。
某些少數族譜記錄天秩公為元進士,官至朝政大夫、大理寺評事是錯誤的記載。

 

南宋末年(大約公元1271年~1276年之間),當時父母皆已亡故,又遇元兵南下大亂,天秩公深覺寧化已非長居之地,因此決定遷居,故而肩挑父母金骸,攜妻帶弟及四幼子自福建路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南宋地名)(今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石壁鎮)逃難遷居,不幸於途中行經江南西路贛州會昌縣羊角水(南宋地名)(今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筠門嶺鎮下安村)時因病身故,天秩公地墳葬於江南西路贛州會昌縣羊角水的石鼓凹背艮山坤向大坐人形(今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筠門嶺鎮下安村),夫歿後,聶氏大安人繼續帶著四幼子(啟源、啟溪、啟滄、啟海)與夫弟(天禎),並肩挑父母金骸,再度由江南西路贛州會昌縣羊角水出發,最後逃難遷徙至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徐溪鄉(南宋地名)(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

(註)古梅州程鄉縣徐溪鄉之沿革

<南朝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廣州義安郡程鄉縣(從海陽縣析出 設立程鄉縣)(此為程鄉縣建置之始)
<南朝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潮州程鄉縣(設立潮州)
<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潮州程鄉縣(隋朝沿用舊制)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義安郡程鄉縣(罷潮州設立義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嶺南道廣州都督府潮州程鄉縣懷仁鄉(復設潮州)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嶺南道循州總管府潮州程鄉縣懷仁鄉(設立循州總管府管理循州  潮州)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嶺南道廣州都督府潮州程鄉縣懷仁鄉(廢  循州總管府)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嶺南道廣州都督府潮陽郡程鄉縣懷仁鄉(潮州改為潮陽郡)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嶺南道廣州都督府潮州程鄉縣懷仁鄉(潮陽郡改為潮州)
<五代南漢乾和三年(公元945年)>嶺南道敬州程鄉縣懷仁鄉(從潮州析出設立敬州)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廣南東路恭州程鄉縣徐溪鄉(宋朝因避宋太祖之祖父"趙敬"名違將敬州改名為恭州)
<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徐溪鄉(將恭州改名為梅州)
<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廣南東路潮州程鄉縣徐溪鄉(廢 梅州  改隸屬潮州)
<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徐溪鄉(復 梅州)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廣南東路義安郡梅州程鄉縣徐溪鄉(梅州降為散州  改隸屬義安郡)
<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廣南東路義安郡程鄉縣徐溪鄉(廢 梅州)
<南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徐溪鄉(復 梅州)(梅州為直隸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江西行省海北廣東道梅州程鄉縣徐溪鄉(梅州為直隸州)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江西行省海北廣東道潮州路梅州程鄉縣徐溪鄉(梅州降為散州  隸屬潮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程鄉縣石窟都二圖徐溪鄉(明朝實行府縣制)
<明嘉靖四十三年五月(公元1560年)>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平遠縣石窟都二圖徐溪鄉(從程鄉縣析出義化都一圖、長田都一圖、石窟都一圖、石窟都二圖與興寧縣部份縣地設置平遠縣)
<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鎮平縣石窟都二圖徐溪鄉(從平遠縣析出石窟都一圖、石窟都二圖與程鄉縣之松源都二圖、龜漿都二圖設置鎮平縣)(此為鎮平縣建置之始)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徐溪鄉(程鄉縣升為嘉應直隸州統領長樂縣、興寧縣、平遠縣與鎮平縣等四縣)(此為嘉應州建置之始)
<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廣東省嘉應府鎮平縣徐溪鄉(嘉應直隸州升為嘉應府)
<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徐溪鄉(復 嘉應直隸州)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廣東省鎮平縣徐溪鄉(民國實行省縣制  廢嘉應州)
<民國3年(公元1914年)>廣東省蕉嶺縣徐溪鄉(鎮平縣改名為蕉嶺縣)(此為蕉嶺縣建置之始)
<公元1952年>廣東省蕉平縣徐溪鄉(蕉嶺縣與平遠縣合併為蕉平縣)
<公元1954年>廣東省蕉嶺縣徐溪鄉(蕉平縣分為蕉嶺縣與平遠縣)
<公元1958年>廣東省梅縣新鋪公社(裁撤蕉嶺縣併入梅縣)
<公元1961年>廣東省蕉嶺縣新鋪公社(恢復蕉嶺縣建置)
<公元1971年>廣東省蕉嶺縣徐溪公社(從新鋪公社析出徐溪公社)
<公元1987年>廣東省蕉嶺縣徐溪鄉
<公元1988年>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徐溪鄉(建置梅州市)
<公元1993年>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徐溪鎮
<公元2003年>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裁撤徐溪鎮併入新鋪鎮)
<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徐溪村、高乾村、東坡村、黃坑村、黃沙村、三坑村

 

(註)古梅州程鄉縣蓼陂鄉之沿革

<南朝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廣州義安郡程鄉縣(從海陽縣析出 設立程鄉縣)(此為程鄉縣建置之始)
<南朝陳永定元年(公元557年)>潮州程鄉縣(設立潮州)
<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潮州程鄉縣(隋朝實行州縣制)
<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義安郡程鄉縣(罷潮州設立義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嶺南道廣州都督府潮州程鄉縣懷仁鄉(復設潮州)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嶺南道循州總管府潮州程鄉縣懷仁鄉(設立循州總管府管理循州  潮州)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嶺南道廣州都督府潮州程鄉縣懷仁鄉(廢  循州總管府)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嶺南道廣州都督府潮陽郡程鄉縣懷仁鄉(潮州改為潮陽郡)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嶺南道廣州都督府潮州程鄉縣懷仁鄉(潮陽郡改為潮州)
<五代南漢乾和三年(公元945年)>嶺南道敬州程鄉縣懷仁鄉(從潮州析出設立敬州)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廣南東路恭州程鄉縣蓼陂鄉(宋朝因避宋太祖之祖父"趙敬"名違將敬州改名為恭州)(宋朝實行路州縣制)
<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蓼陂鄉(將恭州改名為梅州)
<北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廣南東路潮州程鄉縣蓼陂鄉(廢 梅州  改隸屬潮州)
<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蓼陂鄉(復 梅州)
<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廣南東路義安郡梅州程鄉縣蓼陂鄉(梅州降為散州  改隸屬義安郡)
<南宋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廣南東路義安郡程鄉縣蓼陂鄉(廢 梅州)
<南宋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蓼陂鄉(復 梅州)(梅州為直隸州)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江西行省海北廣東道梅州程鄉縣蓼陂鄉(梅州為直隸州)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江西行省海北廣東道潮州路梅州程鄉縣蓼陂鄉(梅州降為散州  隸屬潮州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程鄉縣龜漿都第二圖蓼陂鄉(明朝實行府縣制)
<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鎮平縣龜漿都第二圖蓼陂鄉(從平遠縣析出石窟都一圖、石窟都二圖與程鄉縣之松源都二圖、龜漿都二圖設置鎮平縣)(此為鎮平縣建置之始)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蓼陂鄉(程鄉縣升為嘉應直隸州統領長樂縣、興寧縣、平遠縣與鎮平縣等四縣)(此為嘉應州建置之始)
<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廣東省嘉應府鎮平縣蓼陂鄉(嘉應直隸州升為嘉應府)
<清嘉慶十七年(公元1812年)>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蓼陂鄉(復 嘉應直隸州)
<清同治年間>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同福鄉(蓼陂鄉改名為同福鄉)(此為同福鄉建置之始)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廣東省鎮平縣同福鄉(民國實行省縣制  廢嘉應州)
<民國3年(公元1914年)>廣東省蕉嶺縣同福鄉(鎮平縣改名為蕉嶺縣)(此為蕉嶺縣建置之始)
<公元1952年>廣東省蕉平縣同福鄉(蕉嶺縣與平遠縣合併為蕉平縣)
<公元1954年>廣東省蕉嶺縣同福鄉(蕉平縣分為蕉嶺縣與平遠縣)
<公元1958年>廣東省梅縣新鋪公社(裁撤蕉嶺縣併入梅縣)
<公元1961年>廣東省蕉嶺縣新鋪公社(恢復蕉嶺縣建置)
<公元1987年>廣東省蕉嶺縣新鋪鎮
<公元1988年>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建置梅州市)
<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同福村、尖坑村、長江村、獅山村、矮車村、潘田村、鎮郊村、象嶺村

 

55派  啟溪(3世)(章)--天秩之次子,行二郎,隨母遷居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徐溪鄉(南宋地名)(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原葬徐溪鄉高乾凹上(南宋地名)(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高乾上),母聶婆墳墓側,東向。後遷葬揭西縣五經富鎮石印寨朱紫堂蛇形,公元1983年又再遷葬於石印寨牛欄坪金岭陵園。配劉氏,生子一:樂叟。繼娶劉氏。裔衍廣東蕉嶺縣、梅縣、平遠縣東石鄉、廣西梧州、印尼、臺灣屏東縣(南山戶)。

(註)啟海公(啟溪公之弟)生於南宋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歲次甲子年三月初九申時(景定為南宋理宗之第七個年號)。

◎清同治武城譜記載  啟溪  配張氏  生子二﹕待、行。
查  清康熙老譜【嘉應曾氏族譜】、清雍正老譜【梅城鳳尾閣曾氏大宗祠祠譜】、清嘉慶老譜【曾氏祠譜】及清嘉慶老譜【曾氏源流大宗譜】,皆記載  啟溪  配劉氏  生子一﹕樂叟,故以此改正【啟溪  配張氏  生子二﹕待、行】之錯誤。

 

56派  樂叟(4世)(海)--啟溪之子,別稱南山樂叟,自古梅州程鄉縣徐溪鄉(元朝地名)遷徒至程鄉縣金沙鄉油坑蕉頭窩(元朝地名)(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油坑村),葬河豬山,配劉氏,葬油坑蕉頭窩,生子五:澄、源、清、汪、洋。(依程石譜:樂叟公生五子,澄、源、清住南山,汪住長樂,洋住潮州府。)(程石 為現今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長沙鎮埕石村)

(註)塘福嶺的後山為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油坑村,油坑村大約於公元1960年左右由新鋪鎮福嶺村分割建村而成,新鋪鎮油坑村就在烏鴉山山腳下,位於福嶺村東北邊、同福村東邊約五公里路程,烏鴉山、老鴉山、羅鴉山為同一座山之稱呼,這三種稱呼現今當地人皆有人使用,此山為石灰岩地質,現今設有油坑建材工業城,故有許多石灰廠(水泥廠)在此挖掘此山,此山面貌已改變很多,已不像烏鴉落洋的形狀。

 

57派  澄(5世)(山)--樂叟之長子,徒金沙鄉中南山,配黃氏,生子一:西江。(裔衍廣東省梅州市梅江區長沙鎮埕石村)

 

57派  源(5世)(山)--樂叟之次子,徒金沙鄉中南山,配車氏。

 

57派  清(5世)(山)--樂叟之參子,號隱叟,諡上壽,公從金沙鄉油坑蕉頭窩(元朝地名)(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油坑村)遷徙至金沙鄉中南山(元朝地名)(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南山村),與岳家附近而居。公善居積切膺宦裔,發奮有為歷二十年間耕闕起家,及身四代壽登耋年,為南山戶開基祖。公葬钁頭徑人形,配林氏(敏盛之女),諡真慈,妣葬金沙鄉南山龍窟裡呼鶴形,生子二:循良、循善。(裔衍廣東省蕉嶺縣、廣西省梧州市岑溪市、台灣屏東縣)

 

57派汪公(5世)(山)--樂叟公之肆子,徒長樂。

 

57派洋公(5世)(山)--樂叟公之伍子,徒潮州府。

 

58派循良公(6世)(水)--清公之長子,號逸叟,葬於樟樹坪陂頭坑山向呼覆鐘形,辛山乙向,配吳氏,諡慈淑,葬金沙鄉南山枸樹坑頂貓形,生子三:喬林、琛林、基林。

 

58派循善公(6世)(水)--清公之次子,衍本處坪裡。

 

59派喬林公(7世)(盛)--循良公之長子,號樂隱,葬嘉應州城東周溪蝙蝠掛壁形戌向。配李氏,諡慈惠上壽,葬金沙鄉南山流液坑絲線吊金鐘形,生子三:清湻、保障、南溪。

 

59派基林公(7世)(盛)--循良公之參子,號青年俊士,葬本社凹子岌頂玉枕形。配林氏,葬伴夫合塚。生子一:南潘。

 

60派保障公(8世)(景)--喬林公之次子,諡正直,諱榮,葬河背樑下排颺籮倒谷形,配鄭氏,諡端肅宜家,葬伴夫合塚,生子一:南峰。(下接保障房系)

 

60派南溪公(8世)(景)--喬林公之參子,諡敦厚,葬屋背巷角頭兔形,戊山癸向。配蔡氏,葬甲路口,生子二:南中、南江。(下接南溪房系)

 

60派南潘公(8世)(景)--基林公之子,葬荀子山葉里藏瓜形。配葉氏,葬伴夫合塚。生子三:處士、英士、義士。(下接南潘房系)

 

 

為何我們家保存的文件很少、老照片也是很少?---尤其在這幾年更是納悶,現在想起,這幾年一直想做一件事--重修我們家的族譜,100年12月19日(公元2011年)尚卿  撰于 臺灣屏東

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公房西山戶25世孫  曾尚卿  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