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在儒家孔學中的地位,上承孔子道統,下開思孟學派,名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首位,與顏子、子思子、孟子同為四配,尊稱為【曾子】。曆代皇帝對於曾參皆有封贈,元朝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時,元文宗敕封曾參為【郕國宗聖公】,此為曾參封聖之始;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再度敕封曾參為【宗聖公】。

        屏東縣境內縣級古蹟【宗聖公祠】,座落於屏東縣屏東市勝豐里,建於臺灣日據時期,【宗聖公祠】顧名思義即為祭祀宗聖公為主之宗祠,在此宗祠內亦同時祭祀曾氏嘉應裕振公派下之六大戶先祖,可謂嘉應州曾氏家族遷居臺灣屏東後的主要精神所在。屏東縣級古蹟【宗聖公祠】,在文化上,不僅僅是客家移民活生生的生命史,亦是屏東曾氏家族於臺灣日據時期備受日本官方禮遇的活見證;在建築工藝價值上,更是展現臺灣日據時期中西融合藝術美感與流行風格的一頁,素有【北天水南宗聖】之稱。



        屏東【宗聖公祠】於臺灣日據時期昭和二年(公元1927年),由當時西山戶九嶺戶湍塘戶南山戶黃坑戶、蓼陂戶等六大戶之曾氏嘉應裕振公派下衍臺灣屏東後裔共同集資創建,六大戶族親公推曾經擔任過六堆義勇軍之中堆副總理"曾寶琛"為宗聖公祠籌備總理,寶琛總理為黃坑戶24世孫,另推舉南山戶21世孫"曾進祥"與湍塘戶23世孫"曾添興"為執行理事,南山戶21世孫"曾貴謙"為工程款籌備理事,屏東【宗聖公祠】興建期間,總理與理事們皆夜以繼日、宵衣旰食,並輪流駐守工地監工,諸多六大戶族親亦時而至工地關心慰勞,在曾氏嘉應裕振公派下衍臺灣屏東之六大戶族親共同努力下,歷時二年的辛勞興建而成,於臺灣日據時期昭和四年(公元1929年)農曆歲次己巳年十二月十一日舉行落成大典,至今已有83年歷史。



        屏東【宗聖公祠】之創建人皆為西山戶九嶺戶湍塘戶南山戶黃坑戶、蓼陂戶等曾氏嘉應裕振公派下之六大戶衍臺灣屏東後裔,依據諸多曾氏族譜記載,特別整理出此六大戶開基祖及祖藉地明列於后:



嘉應裕振公派下六大戶開基祖
西山戶==>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房12世逸川公(64派)於西山開基
 (清朝嘉應州鎮平縣興福鄉西山為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塹垣村)

九嶺戶==>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房8世良興公與良玉公(60派)於九嶺開基
 (清朝嘉應州鎮平縣招福鄉九嶺為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三圳鎮九嶺村)

湍塘戶==>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房11世海公(63派)於湍塘開基
 (清朝嘉應州鎮平縣興福鄉湍塘為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神崗村)

南山戶==>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溪房5世上壽公(57派)於中南山開基
 (清朝嘉應州鎮平縣金沙鄉中南山為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南山村)

黃坑戶==>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海房11世玉汌公(63派)於黃坑開基
 (清朝嘉應州鎮平縣徐溪鄉黃坑為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黃坑村)
蓼陂戶==>嘉應裕振公派下2世天禎公(54派)於蓼陂開基
 (清朝嘉應州鎮平縣蓼陂鄉為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同福村)



        清乾隆年間,曾氏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公房西山戶後裔即已從嘉應州鎮平縣興福鄉西山(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塹垣村西山曾屋)遷徙至福建省臺灣道臺灣府鳳山縣淡水港西里中心崙(現今臺灣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清乾隆43年(公元1778年)之前,西山戶17世孫"曾長振"兄弟和西山戶16世孫"曾廣文"於中心崙即開墾不少土地,並成立【曾存省公嘗】祭祀公業管理地租收入。而後在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之前,中心崙西山戶後裔又另成立【曾逸川公嘗】、九嶺戶後裔成立【曾先君公嘗】,直至清嘉慶年間時,曾氏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公房後裔就已經發展成為中心崙最重要的大家族,除了中心崙庄南一四合院住戶為九嶺戶後裔之外,中心崙其餘曾氏族親皆為西山戶後裔,在當時既以【曾逸川公嘗】、【曾存省公嘗】、【曾先君公嘗】等三個祭祀公業統管諸多土地與處理宗族事務。



        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前後,中心崙莊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公房後裔既以【曾逸川公嘗】、【曾存省公嘗】、【曾先君公嘗】等三個祭祀公業為主體,再共同成立【曾啟滄公祖會】,並擴大結合同為嘉應裕振公派下衍臺灣屏東各地的九嶺戶、湍塘戶、南山戶、黃坑戶、蓼陂戶等五大戶曾氏族親另成立【曾裕振公祖會】。臺灣日據時期昭和二年(公元1927年),在【曾裕振公祖會】與【曾啟滄公祖會】等兩大祭祀公業運作下,得到西山戶、九嶺戶、湍塘戶、南山戶、黃坑戶、蓼陂戶等六大戶之嘉應裕振公派下衍台灣屏東後裔一致認同共同集資創建【宗聖公祠】



        昔日屏東【宗聖公祠】範圍南起萬年溪畔,北至火車鐵軌處,宗祠周圍均為水田、魚池或空地,建築物本體前方有一廣闊的禾坪,禾坪的前方及左右兩側以磚造圍牆環繞,在禾坪前方中央位置有一門樓,此門樓即為宗聖公祠前方入口處,由宗聖公祠前方入口處至萬年溪之間為一半月池,宗聖公祠後方為一化胎。



        屏東【宗聖公祠】為一座北朝南,具備傳統客家四合院建築特色,中國傳統式二堂二橫之架構,即為建築本體前後兩廳帶左右二橫屋的平面格局,在左右二橫屋的平面格局呈現左右對稱。建材以RC鋼筋結構建築主體,結合當時日本建築流行的歐洲巴洛克風格,再搭配臺灣日據時期備受喜愛的洗石子建築工法,宗祠建築藝術創造在在展現巧思,竹葉體書法字、泥塑、剪黏裝飾工藝、交趾陶、木雕、彩繪、畫作處處體現出藝術殿堂的華麗氣息,無一不令人深切感受的到當時客籍新竹匠師葉雲片和葉雲生以及木雕匠師葉金萬、彩繪匠師陳玉峰的用心,尤以廣東大埔彩繪畫師蘇濱庭的擂金畫,更是一絕,種種無不讓人驚嘆曾氏家族在昔日的名望。




廣東曾氏總祠堂



        據族親耆老口述,在屏東【宗聖公祠】建造前,六大戶族親曾推派代表還鄉廣東曾氏總祠堂祭祖,並仿照廣東曾氏總祠堂建築格局繪製建築設計圖,讓精神堡壘再次樹立在屏東,以緬懷先祖。建築物本體約佔地260坪左右,可區分為正身、左右過廊、左右橫屋等五個部份,正身平面面寬三開間,正身縱深依序為前廳、天井、後廳,而天井左右兩側的過水廊連通前、後廳,後廳明間則為祭祀神龕。在正身左右兩旁各有一過廊,過廊縱深依序為前廊、中廊、後廊、間房,其中廊二樓皆建有涼亭,前廊與中廊之間及後廊與間房之間皆以天井分隔,其中後廊與間房之間的天井設有樓梯,可通往中廊二樓涼亭。右過廊之間房為邑仰公房;左過廊之間房則為添郎房。橫屋縱深長七開間,中間為堂,堂之前後為各公房。右橫屋中間為右堂,右堂神龕供奉萊蕪侯點公神位,右堂前方縱深依序為恭源公房、宗祥公房、逸川公房;右堂後方縱深依序為公房、琛公祀典房、泮淋公房。左橫屋中間為左堂,左堂神龕供奉夏禹王神位,左堂前方縱深依序為叟公祀典房、光拔公房、子嵩公房;左堂後方縱深依序為公房、先君公房、美新振公房。



屏東宗聖公祠



(註)曾參在儒家孔學中的地位,上承孔子道統,下開思孟學派,尊稱為【曾子】。
元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敕封曾參為宗聖公。
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敕封曾參為宗聖公,並敕封曾參之妻公羊氏爲郕國一品夫人。
曆代皇帝對曾參的封贈與奉祀情況請參考【曾參---曆代皇帝封贈、頌贊】



(註)"嘉應"即表示清朝之廣東省嘉應州
而清朝之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   暨為
<南宋時期>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改制為>江西行省海北廣東道梅州路程鄉縣
<明太祖洪武二年四月(公元1369年)改制為>廣東行中書省潮州府程鄉縣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程鄉縣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0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平遠縣
<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鎮平縣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制為>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制為>廣東省鎮平縣
<民國3年(公元1914年)改制為>廣東省蕉嶺縣
<公元1988年改制為>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
<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



(註)<南宋時期>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石窟都徐溪鄉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改制為>江西行中書省海北廣東道梅州路程鄉縣石窟都徐溪鄉
<明太祖洪武二年四月(公元1369年)改制為>廣東行中書省廣東道潮州府程鄉縣石窟都徐溪鄉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程鄉縣石窟都徐溪鄉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平遠縣石窟都徐溪鄉
<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鎮平縣蓼陂鄉(徐溪鄉裁撤併入蓼陂鄉)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制為>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蓼陂鄉
<清雍正年間改制為>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同福鄉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制為>廣東省鎮平縣同福鄉
<民國3年(公元1914年)改制為>廣東省蕉嶺縣同福鄉
<公元1958年改制為>廣東省蕉嶺縣新鋪公社
<公元1971年改制為>廣東省蕉嶺縣徐溪公社(從新鋪公社析分出徐溪公社)
<公元1987年改制為>廣東省蕉嶺縣徐溪鄉
<公元1988年改制為>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徐溪鄉
<公元1993年改制為>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徐溪鎮
<公元2003年改制為>徐溪鎮裁撤併入新鋪鎮
<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



(註)<南宋時期>廣南東路梅州程鄉縣龜漿都第二圖蓼陂鄉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改制為>江西行中書省海北廣東道梅州路程鄉縣龜漿都第二圖蓼陂鄉
<明太祖洪武二年四月(公元1369年)改制為>廣東行中書省廣東道潮州府程鄉縣龜漿都第二圖蓼陂鄉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程鄉縣龜漿都第二圖蓼陂鄉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平遠縣龜漿都第二圖蓼陂鄉
<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鎮平縣蓼陂鄉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制為>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蓼陂鄉
<清雍正年間改制為>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同福鄉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制為>廣東省鎮平縣同福鄉
<民國3年(公元1914年)改制為>廣東省蕉嶺縣同福鄉
<公元1958年改制為>廣東省蕉嶺縣新鋪公社
<公元1987年改制為>廣東省蕉嶺縣新鋪鎮
<公元1988年改制為>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
<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



(註)裕振公為曾子(宗聖公)第53代裔孫,尊為曾氏嘉應開派祖,暨為嘉應裕振公派一世祖。
西山戶開基祖==>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房12世逸川公為曾子(宗聖公)第64代裔孫(以64派表示)
九嶺戶開基祖==>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房8世良興公與良玉公為曾子(宗聖公)第60代裔孫(以60派表示)
湍塘戶開基祖==>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房11世海公為曾子(宗聖公)第63代裔孫(以63派表示)
南山戶開基祖==>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溪房5世上壽公為曾子(宗聖公)第57代裔孫(以57派表示)
黃坑戶開基祖==>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海房11世玉汌公為曾子(宗聖公)第63代裔孫(以63派表示)
蓼陂戶開基祖==>嘉應裕振公派下2世天禎公為曾子(宗聖公)第54代裔孫(以54派表示)



(註)清朝乾隆年間之福建省嘉應州鎮平縣興福鄉西山  暨為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江西行省海北廣東道梅州路程鄉縣興福鄉西山
<明太祖洪武二年四月(公元1369年)改制為>廣東行中書省潮州府程鄉縣興福鄉西山
<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程鄉縣興福鄉西山
<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0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平遠縣興福鄉西山
<明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改制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潮州府鎮平縣興福鄉西山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改制為>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興福鄉西山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制為>廣東省鎮平縣興福鄉西山
<民國3年(公元1914年)改制為>廣東省蕉嶺縣興福鄉西山
<公元1988年改制為>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興福鄉塹垣村西山
<公元1993年改制為>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興福鎮塹垣村西山
<公元2004年10月改制為>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塹垣村西山
<現今>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塹垣村西山曾屋



(註)清朝乾隆年間之福建省臺灣道臺灣府鳳山縣淡水港西里中心崙
<清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改制為>福建臺灣省臺灣府鳳山縣淡水港西里中心崙
<清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改制為>福建臺灣省臺南府鳳山縣淡水港西里中心崙
<臺灣日據時期明治28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改制為>臺灣府臺南縣鳳山支廳港西下里忠心崙庄忠心崙
<臺灣日據時期明治34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改制為>臺灣府阿猴廳港西下里忠心崙庄忠心崙
<臺灣日據時期明治38年(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改制為>臺灣府阿緱廳港西下里忠心崙庄忠心崙
<臺灣日據時期大正9年(民國9年)(公元1920年)改制為>臺灣府高雄州潮州郡內埔庄忠心崙
<臺灣光復後民國34年(公元1945年)改制為>臺灣省高雄縣內埔鄉美和村
<臺灣光復後民國39年(公元1950年)10月1日改制為>臺灣省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
<現今>臺灣屏東縣內埔鄉美和村



參考資料
(1)【嘉應曾氏族譜】清康熙50年(公元1711年)廣東嘉應州鎮平縣手抄族譜
(2)【梅城鳳尾閣曾氏大宗祠祠譜】清雍正11年癸丑(公元1733年)  木活字版
(3)【曾氏祠譜】清嘉慶21年(公元1816年)  木活字版
(4)【曾氏源流大宗譜】清嘉慶25年(公元1820年)  木刻本
(5)【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清同治11年(公元1872年) 木刻版
(6)【武城曾氏重修族譜】清光緒6年(公元1880年) 木活字版
(7)【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海公後裔玉寶房系族譜】臺灣苗栗縣清朝手抄本
(8)【曾氏族譜】臺灣屏東縣手抄本族譜(清朝時期抄本)
(9)【嘉應裕振公派下南山戶曾氏族譜】臺灣屏東縣新埤鄉手抄本族譜(清朝時期抄本)
(10)【嘉應裕振公派下南山戶玉長房曾氏族譜】臺灣屏東縣新埤鄉手抄本族譜(台灣日據時期抄本)
(11)【曾氏族譜】丁丑年(公元1937年)臺灣屏東縣手抄本族譜(九嶺戶22世曾祥富 抄寫)
(12)【曾氏族譜】臺灣屏東縣手抄本族譜(臺灣日據時期抄本)
(13)【仁善子嵩公系族表曾氏族譜】民國50年(公元1961年)臺灣屏東縣曾子嵩公嘗刊行(黃坑戶25世  曾學華  編著)
(14)【曾氏族譜】民國56年(公元1967年)臺中創譯出版社出版刊行(遊有財編著)
(15)【屏東全台宗聖公祠六大戶派下-曾氏族譜】民國63年(公元1974年)屏東宗聖公祠 出版刊行
(16)【曾氏祖譜--湍塘戶】屏東縣麟洛鄉田心村湍塘戶尾夥房 民國手抄本族譜
(17)【嘉應裕振公派下蓼陂戶啟瑞房九健公-曾氏族譜】民國73年(公元1984年)台灣桃園縣平鎮市出版刊行(蓼陂戶啟瑞房九健公派下裔孫編著)
(18)【宗聖公西山戶開基祖逸川公派下-曾氏族譜】民國82年(公元1993年)出版刊行(西山戶21世  曾慶珍  編著)
(19)【曾氏族譜】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長潭鎮西山祖堂手抄本族譜(民國抄本)
(20)【武城曾氏族譜】公元1994年湖南省瀏陽市出版刊行(蓼陂戶啟瑞房)
(21)【武城曾氏重修族譜】公元1997年香港出版刊行(啟滄房23世  曾慶粦  編著)
(22)【武城衍嘉應曾氏族譜】公元1997年香港出版刊行(啟滄房23世  曾慶粦  編著)
(23)【嘉應裕振公衍廣西玉林曾氏族譜】公元1997年廣西省玉林市出版刊行(啟滄房23世  曾慶粦  編著)
(24)【曾氏族譜】公元1999年臺中曾氏宗親會出版刊行(盧有道、廖繼三編著)
(25)【曾氏祖譜】公元2000年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興福鄉瑤嶺 手抄本族譜
(26)【曾氏族譜】公元2001年世界曾氏宗親總會出版刊行(盧有道、廖繼三編著)
(27)【宗聖公祠】民國90年(公元2002年)屏東縣政府文化局出版刊行(曾喜城、陳有樂編著)
(28)【新埤鄉志】民國97年(公元2008年)屏東縣新埤鄉公所 出版刊行(南山戶21世  曾昭球  編著)
(29)【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海公後裔玉寶房系族譜】民國100年出版刊行(公元2011年)(啟海房22世  曾文豪 編著)
(30)【曾氏祖譜--湍塘戶】民國101年(公元2012年)臺灣屏東縣麟洛鄉田心村湍塘戶尾夥房 出版刊行



 


 



為何我們家保存的文件很少、老照片也是很少?---尤其在這幾年更是納悶,現在想起,這幾年一直想做一件事--重修我們家的族譜,101年3月12日(公元2012年)尚卿  撰于 屏東



嘉應裕振公派下啟滄公房西山戶25世孫  曾尚卿  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天下一曾無二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